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关爱学生

海誓
创建于05-04
阅读 15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啊!爱就这么简单。

       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我想,爱别人的孩子(学生)则是一种神圣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感化和塑造学生心灵。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里,我想用岷县二中教育教学的点滴“故事”来佐证它。

故事一:住校

       1992年秋季,学校招收高一新生四个班,张老师担任高一(1)班班主任。通过开学报到注册、课本发放等工作,短时间内她就掌握了班级52名同学的基本情况,组建了班委会,一切进入正常。

        国庆节过后,岷县的天气已是冷风飕飕。一天清晨,张老师在校门口看到本班同学姜生,肩背书背,手提水鞋疾步走进校门。他急忙上前拦住姜生问:“为啥提着水鞋?”姜生说:“我怕迟到,打捷路,趟河过来的。”“现在的河水凉的渗骨头呢,你为啥不住校?”张老师又问。姜生低头不说话,有点难为情。课间,张老师通过“暗访”得知姜生家距学校较远(大约十里路),因家庭困难,难以置办住校的必需品。当天下午,班主任召开临时班会,讲述了姜生情况,带头捐钱。同学们在班委会成员的“鼓动”下,积极捐钱、捐物。有的拿来了米面,有的拿来家中的煤油炉,还有同学提来煤油。张老师利用周末的时间购置了锅铲瓢盆、被褥等住校必需品,解决了姜生同学住宿问题。

        这次班级活动,不仅帮助了姜生同学,还大大的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此后的高中三年,姜生同学是勤奋苦学,最终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故事二:家访

    1993年秋季开学,二中高中生源不足,学校调整高中部分教师担任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王老师担任初三的化学课的教学及初三(2)班的班主任工作。

        开学不久,王老师注意到李娟同学,她长得清纯俊秀,学习上还算用功,但学习热情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学习成绩也如同她的情绪忽高忽低。王老师立即决定去家访。经了解,李娟是单亲家庭,母亲一人拉扯着她和残疾的弟弟,生活窘迫短精神。王老师慈母般细致入微的开导她,鼓励她,并把她的姨、舅召集到一起商量帮助教育她的办法。这使李娟受到很大的鼓舞。渐渐地,她变得阳光自信,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初中毕业,她以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如今,她已是岷县教育系统光荣榜上的“常客”。

    故事三:补习

      1996年秋季开学,二中办了一个高三理科补习班。二中毕业生石虎同学来找李老师。他说:“老师,我特别想上补习班,但家里不支持”。老师让他坐下来慢慢说。他用胆怯并渴求的眼神看着老师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家中母亲和哥嫂仅靠种的几亩薄地维持生计,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村上多次催交的贰佰元土地承包费都交不起。我哥说,我若能想办法借到贰佰元,家里就同意让我补习。思来想去,我还是硬着头皮来找您”。听完石虎的讲述,李老师鼻子一阵发酸,他肯定地说:“我解决你这个问题,明天你来找我。”

        说实在的,九十年代,老师一个月几十元的工资,也要养家糊口,要一下子拿出贰佰元确有困难,只能运用“缓兵之计”。

       第二天,李老师将东拼西凑来的贰佰元交到石虎手中,石虎同学欣喜若狂,一路飞奔家中,将钱交给哥哥。哥哥也说话算数,同意了他来二中补习。

       石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补习机会,争分夺秒,废寝忘食,一年的苦读赢来了属于他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学毕业后,石虎同学回到家乡,进入了某机关单位工作。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故事讲完了,不得不说,在关爱的厚土上耕耘不缀,在真诚的沃土上播下种子,定会收到爱的硕果!

        三尺讲台洒满汗水,白色粉笔写尽人生!

阅读 15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