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入课堂,总结提升展新航

——萍乡市2024“天工杯”高中语文优秀课例展示活动总结复盘

萍中团委
创建于05-04
阅读 341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萍乡市高中语文“天工杯”优秀课例展示活动授课篇目文体多样,有小说《阿Q正传》,有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散文《风景谈》,还有古诗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文本课堂教学的再现和创造,展示了萍乡高中语文教师在“三新”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和课堂方式的全新变化,也展现了选手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和支持学生真实学习的素养。

专业引领指方向

       评委朱红梅、朱小蓉、吴启坚等老师认为八位执教者的课堂,既有守正又有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萍乡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路上的探索成果。

       情境创设真实,学习支架有效。上栗中学何金鑫老师执教的《阿Q正传》巧妙创设“品读经典,观照时代”鲁迅小说人物系列展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而萍乡中学许喻虹老师执教的《风景谈》“到延安来!”系列文旅活动的情境创设,则站在课程的视角去理解“情境”,每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主情境,每个学习任务紧紧围绕文本,情境真实有效。

       探索学科融合,提升核心素养。湘东中学周耀煌老师执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讲好中国故事,汲取精神力量》融合AI技术,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莲花中学刘圣华老师执教的《<琵琶行>:遮住的容颜,遮不住的人生》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融合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芦溪中学熊婉婷老师执教的《登泰山记》也巧妙融合跨学科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信任放手。萍乡三中张娜老师执教的《<品儒道之智,明职业规划>——<子路><庖丁>群文阅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萍乡实验学校任娜老师执教的《阿房宫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安源中学刘彬老师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他们的课堂避免了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萍乡市高中语文中心组团队的点评为萍乡语文教师未来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执教教师的教学反思。从执教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感悟等视角进行反思,也可以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总结反思促成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上栗中学  何金鑫

       你害怕成长吗?当你明知道成长必定伴随痛苦的时候。起初,我是懵懂且欣喜的,仿佛要去爬一座仰慕已久的名山,虽然知道路程难免艰辛,但依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市优质课的征程。

       课题的选择是不容易的,思忖良久,最终确定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小说篇幅较长,而且还是节选,如何长文短教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在反复阅读研究小说原文和相关文献资料之后,我最终选择以文本与漫画的关联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找阿Q”“识阿Q”“演阿Q”挖掘阿Q的精神胜利法,深入理解阿Q的奴性,最后联系时事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批判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在人物互动展研学之旅的任务情境下,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和演绎中感受和体味,在时代镜像的观照下思考与表达。

       虽然,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学习内容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学生活动由感性走向理性,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还发表了许多真实、突破自我的见解,但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语言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如何启发学生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却是我需要终身修炼的课题。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反观自己的课堂,人与课的相融、与学生的共同生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远观,山总是美的,而山的高大,唯有到山脚才真切感知。回望市优质课的征程,有过“不熟路况,误入歧途”的时刻,也有“繁花迷眼,望而却步”的挣扎,山重水复的坎坷时时袭来,好在有前辈的智慧引领、团队的细心打磨,温暖相伴,我能坚定前行,一路成长!

       成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程。规整好所有的手稿,放进抽屉再出发!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智中择业,业中显智

萍乡三中  张娜

       我一直认为“态度决定一切” ,只有对胜利有强烈的渴望,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成功。在决定参加比赛后,我反复研读课标,明确单元教学任务,结合新课改中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的要求,我确定了此次参赛的主题。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中,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的把握当下与未来。所以我选择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为切入点进行授课来探讨高中生怎样选择职业,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 

       这次比赛选取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更能引起她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三次活动,通过合作交流让她们能明确指导以后职业规划所需要的具备的素质,这节课能为他们以后的职业规划做一个很好的引导。

       在准备过程中特别感谢语文组同仁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她们不辞辛苦地帮助我磨课,打造课堂,最终形成了集体的智慧。

       作为参赛选手,我经历了紧张,兴奋,挫折与收获,深切感受到了比赛带来的心灵磨炼与提升。此次比赛中不足在于设计职业活动中有些脱离文本,少了语文味,挖掘文本深意有所欠缺。

风景无言,思想有声

萍乡中学  许喻虹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风景谈》是20世纪四十年代茅盾先生的作品,内涵丰富且具有时空距离,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我先用“到延安去!”导入,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历史来唤醒学生的固有认知。再结合当下文旅火爆,且青年人积极参与文旅互动的现状提出“到延安来!”。接着设计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扣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来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比赛的过程我非常享受,感谢我的两位指导老师,还有整个萍中语文团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成长过程中感触颇深,教学就是要把静态的、书本上的内容变成学生的活动,如果仅仅是把书本上的一句话教给学生,那他就仅仅知道那句话而已,不知道其背后丰富复杂、更内在的内容。通过适时给学生“递梯子”,用活动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学生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赛后静下心来想想,学生真是有无限潜力。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成为自己。其实越放手,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立足教育的大地,站在知识的原野,依偎心灵的世界,仰望星空,遐思浩宇,审视未来,才能用语文中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把一个个学生带向他生命的未来,摆渡到他人生的高地。

风雪突围,泰山文道

芦溪中学  熊婉婷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任教的第二年,惶恐、胆怯、迷茫是现阶段我常有的心态。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常常不敢尝试,不敢也不愿迈出前进的第一步。来参加2024萍乡市语文“天工杯”优质课大赛,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感谢我的两位指导老师,她们是非常优秀的前辈,在磨课的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倾囊相授。对于我的选题和设计,全组的老师们,也更多是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我去尝试、去发现、去实践。她们并不理解我为什么要选择《登泰山记》这样一篇寡淡的文言作为参赛的课文,但是她们知道我有我的理由,所以没有鞭策,只有鼓励。

       我很喜欢姚鼐的《登泰山记》,抛开比赛不谈,能够上自己喜欢的课文,对于一个语文人来说,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尽管,非常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成功地让学生也同我一样爱上姚鼐的《登泰山记》。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被那个自京师乘风雪奔赴泰山的身影所感动,在那个几乎所有人都在汲汲功名的年代,这是怎样的决绝与坚定,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迎难而上,是“回看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的豪迈坦荡,是“至日观数里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的从容淡然。

       我想要把我的感触,迫切地向学生倾诉,但我好像把学情忽略了。作为一篇文言文,我缺少对文言字词的梳理,学生很难通过晦涩的文字去感知姚鼐的情感。正如评委老师说到的,这样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我却没有花时间带他们一起赏析写景的艺术,只顾着挖情感,这样学生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说很痛苦。

       这也是我这次比赛的最大收获,我以前常常害怕,课堂没有按照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我总想牵着学生往前走,但后来终于意识到,其实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大胆地放手,他们会给到你惊喜和反馈。我是一名老师,我不是演说家,我要相信我的学生,只有当老师和学生自由对话的时候,课堂才有了生命力。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前辈的包容,以及语文组全体同仁的支持,还有磨课过程中所有努力配合我的学生。

       遗憾有之,期许甚之。

       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寻榜样之光,深耕讲堂

湘东中学  周耀煌

    寻榜样之光,汲取精神力量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等人根据时代要求,深入采访,及时抓住了焦裕禄这个典型,歌颂在困难时期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的一篇长篇通讯,教学设计紧扣人物通讯“以事见人”“以言见人”的特点,立足真实学情创设了《栗中之声》网页版制作情境任务,由此设置了三个核心学习活动:制作搜索引擎、创建可视化专栏(解说词、拟写“思政微讲堂”提纲)、撰写留言寄语。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精神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寻榜样之光,见贤思齐

       2024年“天工杯”全市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感谢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榜样式的人物引领我更有底气向前,在这里特别感恩整个湘中语文团队给我的极大鼓励和支持,其中经历的种种已经成为了今后教学成长的肥沃土壤,对照榜样,躬身自省,今后要在以下方面下足功夫:1.教师要观照学情,课堂评价更要基于学情,适时进行课堂点拨;2.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意识,挖掘文本的深度,拓宽课堂的广度。

       在此次比赛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磨课的过程非常磨人,同时也是非常能磨砺人。在未来,我将以榜样为引领,深耕语文课堂,不负光阴,“语”生共长。

琵琶声里读人生

——我的《琵琶行》教学之旅

莲花中学  刘圣华

       参加市优质课比赛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收获的过程。从选题、备课到赛课,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选题之初,是无所适从,茫茫大海没有方向。从必修到选修,可选的文章很多,但要找到那篇最适合自己的文章却又如同在离乱的天空中寻找北斗。有一天我女儿忘情地哼唱着《琵琶行》这首歌,我瞬间被《琵琶行》那悠扬且熟悉的旋律所吸引,萌发了选择《琵琶行》的想法。

       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声,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深沉感慨。我深知,教授这样一篇千古名篇,不仅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更是对他们情感与思维的锤炼。

       备课之路上,我如一位探寻者,在文本的丛林中穿梭。一节好课必须要一条贯穿课堂的线索。我仔细阅读文本、单元提示、单元活动,开始不断琢磨。“念念不忘,必有反响”,《琵琶行》是必修上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很熟悉文本了,学生的文字关已经不是问题。于是把课型定位再经典文本再读这个层面。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想通过这节课引导学生重视经典文本的再读——熟读、深思、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地去反复咀嚼文本,捕捉着每一个细节,挖掘着每一处深意,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不同的体悟。

       我很快找到了琵琶女出场的方式“遮”这个字,并思考其背后的关联,发现能够串联文本。于是,以此再不断深挖课本的内涵。我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着诗人的情感波动,品味着诗歌的艺术魅力。我运用知网研读郑铭鑫的《<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兰芳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要诀—— 以<琵琶行并序>》、《<琵琶行>的叙事结构研究》、《<琵琶行>的文化内涵研究》以及白居易本人的散文《与元九书》等资料,也观看了各种解读视频,只为能在课堂上将我对《琵琶行》的感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有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还要有恰当的课堂活动。于是我以教材的单元活动为抓手去思考,最后选定了课本剧改编或文学短评。课本剧改编就很有挑战,我自诩为这是刀尖上跳舞。一是要学生提前准备,要改编剧本,需要调动学生的写作、朗诵、表演等多种能力,学生要驾驭这些难度系数较大。课本剧的关键点在必须把戏剧冲突锁定在我确定的主题——“遮住的是容颜,遮不住的人生”,以让整堂课脉络分明。文学短评则较简单,操作较易,课堂调动也相对容易。

       赛课之时,我化作一位引导者,带着学生一同走进《琵琶行》的世界。课本剧的改编我提前要学生做了相关预习,学生分成7个剧组创作了剧本。整堂课进展还算顺利。

       赛课结束,我收获满满。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与责任,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如,紧扣文本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还不够,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还有欠缺,紧贴课堂实际对学生的点评、鼓励还有差距。我深知,教育之路漫长而艰辛,但我愿意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用我所学去点亮更多学生的心灵之火。

       回顾这次优质课之旅,我感慨良多。琵琶声里,我带着学生去品味人生;课堂上,我收获了学生送给我的《琵琶行》剧本集;教育路上,我收获了成长……这些都是这次旅行留给我的财富。我将带着这些财富继续扬帆远航,在文学的海洋中探寻更多的宝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萍乡实验学校  任娜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在本次赛课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阿房宫赋》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并能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阿房宫赋》的文本解读、文学鉴赏以及与历史背景的结合分析。

二、教学方法与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讲解部分,我注重对古文词汇和句法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理解。在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同时,我引入了与《阿房宫赋》相关的历史事件作为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历史隐喻。

三、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理解《阿房宫赋》的段落大意,并在讨论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然而,评估结果也显示,部分学生在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他们在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时显得有些吃力。

四、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反思中,我意识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虽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方面仍有不足。未来,我将探索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都不尽相同。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好地识别和适应这些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3. 对学生的引导:在讨论环节,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做得不够。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有意识地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4. 技术工具的应用: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我认识到利用技术工具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文学概念。

       5. 持续的自我提升: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参加研讨会、阅读教育文献和与同行交流,我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结语

       尽管在这次赛课中取得了二等奖的成绩,但我深知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我将以这次反思为契机,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安源中学  刘彬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底色。我便打算从这个点出发,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究历经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的性格是如何变化的?为此,我设计了四个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第一人称视角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黄州的心路历程;品味苏轼的人生底色。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穿越这一情境进行导入,由《名二子说》中点出“轼”的含义,将繁体字“轼”变体成一辆车,最后升华出“轼”为人生的扶手。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此同时,我引入了苏轼生平经历和他黄州时期创作的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是如何转变心境,突围成功的。

       课后,我反思出以下几个问题:1.文本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我从景物和情感两个方面对本词进行了分析,但都只是浅尝辄止,缺乏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总结时也一笔带过。2.语言还不够凝练,表述时有回读的情况,用词也不太准确,容易让学生产生疑惑。3.问题设计的不够新颖,学生的积极性不太高,讨论不够热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本次比赛,我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并不畏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沉下心来钻研,更加深入地分析文本内容,把教材吃透、悟透。同时也要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且教且学,教学相长。课堂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不懈地追求,才能达到日臻优质的理想课堂。

提纲挈领话未来

      萍乡市高中语文中心组团队提出了语文教学七点建议:第一,注重立德树人的责任,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第二,注重情境任务的创设,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第三,注重课标理念的贯彻,设计巧妙的创新要素。第四,注重阅读表达的落实,培养全面的核心素养。第五,注重学习材料的投放,拓宽开放的学习空间。第六,注重积极评价的应用,推动成果的有效生成。第七,注重信息技术的整合,强化师生的媒介意识。

       最后,萍乡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用四句话表达对青年教师的鼓励以及对语文教师的厚望:教育改革势不可挡,直面挑战,让行动说话;改变观念,尊重规律,让学习真实发生;站稳讲台是责任,心中有人,面向未来,时刻准备着;初心信念是根本,路在脚下,立足当下,让语文“回家”。

        本次高中语文优秀课例展示活动,营造了萍乡语文教师们相互交流、反思提升的学习氛围,激励着语文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学习。相信萍乡语文教师们会以此为契机,以赛促研,以研促教,以教提质,把精益求精的追求落实到每一节课,创设高效课堂,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共谱写萍乡语文教学的新华章。

阅读 341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