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呆了六日,应该是写两篇日志,后来想了想,和重庆一样,武汉也是那种特大型、特乱型、特有意思的历史名城,写三篇吧,按照武汉的历史、武汉的市井、武汉的荆楚文化来写,这一篇,写扫街武汉后的市井百态。
武汉的市井,最标志的名片是“过早”。
家里人带我们来粮道街著名小店“过早”。糖果兜兜说的对,油炸、糯米、烧卖、面窝、甜酒,绝对的碳水之都。好吃是不假,都是重口味油炸食品,我们外地人半个月最多吃一次。
粮道街这家店,门口要排长队。我们要的油饼、烧麦、豆皮、甜酒。甜酒,就是重庆人说的醪糟水,古代的米酒。
豆皮。以前以为是类似千层豆腐皮那种豆皮,其实非常厚,像大块的发糕,吃一块管一上午没问题。家人第四天专程带我们坐地铁去吃更好吃的豆皮,比粮道街的好吃,一大早也要排队,全是本地人排队,没有游客,在一条小巷子里。地址:水陆街62号附2,阿斌三鲜豆皮店。
阿斌的豆皮,现炒现卖,呲呲冒油。
面窝。油炸的“不甜”的甜甜圈。
过了早,去武汉各个步行街扫街。由于历史原因,武汉老街坊基本都集中在武昌和汉口靠近江边的位置,相隔都不远,武汉的地铁又非常发达,所以一天到一天半,著名的地方都走得到。地铁5号线是武汉各条地铁线中唯一一条自动化控制,没有司机的地铁,没有司机就没有装司机的火车头,乘客可以走到第一节车厢的最前面,直接看向地铁隧道深处。
出地铁第一站,江汉路,老汉口商贸文化街,民国时候汉口的十里洋场。
作为民国时候著名的洋场,江汉路两边一排花岗岩修起来的老建筑,很多都是那个年代的银行,这些建筑到今天保存的也很好,只不过底层基本都租赁出去了。
也许是民国这个标签,这些小店很多走怀旧路线,江汉路的商铺租金不会便宜,这些小店能生存下来,应该有其道理。
不止怀旧上世纪二十年代,也怀旧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们九点左右就到了,外地游客很少,当地人仍然生活在街道稍后一点的各条小巷子里,游人不多的时候,他们会在繁华街道上遛娃,中午时分游人多起来,就基本看不到了。
“时光展览馆”里,老式的缝纫机和热水瓶。
烟火巷美食街,美食街放在“烟火巷”,实至名归。
当年的四明银行。这条路上还有大清银行、台湾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实业银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紧邻,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相差一百年。
走到江边,和江汉关正对的好百年美仑国际酒店,这座建筑是当年的汉口日清洋行。绝佳的位置,花岗石的老建筑,五星级的酒店,像极了上海外滩的那个和平饭店。
百年江汉关。
要听百年钟声的,读一遍注意事项。
走到江边掉头,地铁出口向北,江汉路还有另一半。
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市汉口支行。民国时候,能够进驻汉口洋场的是各国的银行,今天,能够进驻这里的仍然是银行。仔细想想,城头变幻的,还真就是大王旗。
仔细看,顶端竖排,中国黄金;靠下第二横排,中国黄金,再靠下第三横排,中国黄金;最靠下第四横排,湖北总店。湖北总店左侧四小字;中国黄金;湖北总店右侧四小字,中国黄金;其下另有四小字,央企品牌。不是牛逼,是霸气。
继续往前走,璇宫饭店,底层是百货公司。
这座L型大楼建于1928年,湖北省历史最悠久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饭店。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此接待英国元帅蒙哥马利,饭店主厨杨纯清烹制了“清蒸武昌鱼”,深得宾主赞赏,留下了“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名句。上世纪90年代事业单位转企业,没了湖北外事部门支持,饭店于1993年开始亏损,2007年停业,现在经过多年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动,成了大杂烩,所以看起来乱糟糟的。据说老楼的某一处地方裸露了两段百年前粗大的钢梁结构,侧面墙上有一行字,大楼里面太乱,我就没有特意去找刻在哪里了,那段话是这样写的:
这是老璇宫的脊梁,经历百年的沧桑,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期待中国另一个百年的飞跃。裸露,是要铭记,裸露,是坦诚。
走过璇宫饭店,江汉路的老建筑就差不多了,步行去吉庆街。路边这栋居民楼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子,估计没电梯,每家每户本来都有阳台,但是大家都把阳台封了,为了得到更多一点的室内空间,然后晾衣服就成了问题。于是,长长伸到天空的大铁杆子像原始森林里拼命争取阳光的树枝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竹竿穿过衣袖,搭在铁杆子上,伸展在空中。
吉庆街。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我们没有宵夜烧烤的习惯,就白天来看看。
这里距离汉口那些老建筑群远了一些,见得到一些高大的现代建筑,外形还是模仿了老物件。
汪玉霞百年老店的糕点,这个店是公元1739年开张的,4元钱一块糕点,十来种品种,可以自己选择。绿豆芽也选了六块,一种一块。
现场烘焙出炉,没有现代蛋糕那么香气四溢,中规中矩,也还好吃。不能把什么都吃过的现代人作为参照,这是200年前的糕点,对当年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就是奢侈品。
出了吉庆街,去黎黄陂路。黎黄陂路的名字来源于武昌首义的那个黎元洪。前文有述,武昌起义是新军第八镇底层士兵首先发难,打下武昌城后,起义军士兵们才发现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当官的来站台,当时孙中山还在国外流亡。无奈大家推荐黎元洪来当“革命军大元帅”,黎元洪当时是一个协统,也就是旅长。我看过一本杂书,毕竟是造反,当年的黎元洪还不情不愿。后来形式逐渐明朗,旅座半推半就被写入了青史。黎元洪祖籍在今天武汉的黄陂区,所以这条路在民国时期改成了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巴公房子。上世纪初,这里是俄租界,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戚、砖茶厂大班巴诺夫兄弟用时10年在这里建造的巴诺夫公馆,典型的俄罗斯建筑,整栋大楼呈等腰锐角三角形封闭式建筑。
巴公房子的红砖外墙、精致的阳台、大坡度屋顶、拱形窗等建筑细节处理得精致入微,使得这座建筑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这里也是武汉年轻人拍婚纱照的地方,整条街到处都是影楼拍婚纱的人影。
巴公房子对面,八七会议旧址。这次会议定调了陈独秀,不赘述。没进去,加后面的长江局旧址,也没进去。前年走山西全省,车过武乡,路边有一块牌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绿豆芽很好奇问我为什么不去看看?好像我当时回答她,”算了,墙上挂的大概我都知道,不知道的也没挂”。从那以后,类似这种地方,我好像都没有进去过了。
距离八七会议旧址不远,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到今天都很漂亮。话说回来,这里是俄租界,那个年代条件不错的。我一介俗人,第一个念头就是经费问题,俗了俗了。本篇日志第一张照片,那张民国丽人,就是在这座红墙下拍的。
黎黄陂路上,到处都是这样的牌子。这是黎黄陂路尽头的基督教医院,现在里面住了百八十家住户,衣服、扫帚、晾衣杆,那那都是。我一介俗人,就是觉得有点,可惜。
姑娘POSE不错,我也蹭一张。
地铁去汉阳,归元禅寺。匾额竖排的必须是皇家寺庙才可以,不知道这种禅院为何能如此。后来在寺里找到一处说明,这四个字是光绪赐下的,并得到朝廷颁下一部《龙藏》,寺庙由民间寺院提升至皇家寺院,当然有资格竖排。
汉阳的这座归元禅寺既非祖庭,也非久远,香火却很旺盛,原因是据说求签极为灵验。香火旺盛,自然能重塑金身。观音阁双面观音,黄铜铸造,汉白玉栏杆,像高18.8米,立于一个3米高的莲台之上,重达20吨。
观音大士像,唐代阎立本,应该是碑拓。
入夜,返回武昌,去昙华林,路过黄鹤楼。
昙华林也是武昌一处百年老街,近几年翻修的很成功,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
民国时候的名人故居、公馆依山而建,今天被改造成各种艺术展览地,咖啡小店或者时尚酒吧。
第一反应,火花。火柴盒上的贴画。
小资,文艺范,配民国的调调,绝配。
晚上来昙华林,咖啡小馆和酒吧是这里的灵魂。
往昙华林山上去。客观的说,拿莱卡相机拍德味的女青年,白天来昙华林比晚上来出片。
屋顶上成群的年轻人抽烟、喝酒、唱歌、聊天,年纪轻轻,不正该做这个么?
风格忧郁的小酒吧。
啤酒墙。
从山顶下来,继续寻找光线。昙华林的灯光打的极好。不像很多县城,具体我就不点名了,只知道挂几个红灯笼,贴几排日光灯管,眼睛看起来单调乏味,拍相片光比也过大,基本都是废片。昙华林的灯光非常艺术且柔和,层次很多。
山顶烧烤店是昙华林的最高处,从这里下山。
下到山脚,昙华林街上一处小店的一面墙。
昙华林去往地铁口的一面大墙。文艺范十足的昙华林之夜,我们用了大概1个半小时,其实有时间可以下午来拍拍人像,天黑了吃个饭,再看看夜景,这里和武汉其他地方比起来,是很年轻的一个值得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