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孩子觉得语文成绩不如预期。
看了试卷,觉得作文是一个主要的丢分点。
我和孩子做了些交流,她说:一紧张就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和老师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老师辅导说,孩子主要是素材积累不足和平时练习不够,除了要多读读课外书,还应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写作素材;如果每次练习都尽量多写一写,不仅仅满足于作文的基本字数,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积累,就会有大进步。
再和孩子交流,她也觉得确实应该如此。
我问她:该如何积累素材呢?
她望着我,不说话。
我说,你先看看书吧。
是啊,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我看着窗外发起呆来。
浮想联翩中,孩子的考试作文题在眼前清晰起来:1.《 助我成长》,2.《拼搏的滋味》,要求二选一,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试题出得很好,没有审题障碍。但是,孩子为啥觉得“无话可说”呢?
我以为,大多数孩子会选第一题,毕竟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经历,获得的“帮助”也不少,可以写人,也可以记事,例如阅读啦、劳动啦等等;可是,我家孩子选的是第二题。
我大概猜出孩子得分不如意的部分原因了。
时下城里的孩子,大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放学都是出门上车,下车进门,一年365日,眼睛看到100米外的时间可能屈指可数,要不是还有门劳动技术课,很多孩子可能不知道家务劳动是怎么回事。如果他们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辛苦,就不能感受劳动的快乐,也就不认知劳动的价值;如果他们对别人的关心照顾习以为常,也就对“帮助”不以为然。那么,什么是“成长”?“我”成长了吗?“我”长成什么样啦?谁帮助了“我”的成长?“我”想长成什么样?我想,分数不高的孩子,大概率没有考虑过这几个问题。
至于《拼搏的滋味》,我以为老师出此题目供孩子们选择,一方面是引导孩子们关注“拼搏”,培养孩子们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也为有拼搏经验、品尝过拼搏“滋味”的孩子提供分享拼搏经历与拼搏快乐的机会;题目导向鲜明,也煞费苦心。可惜我让孩子回忆一下自己在作文中写拼搏的事例和滋味,她说一下子记不起来了。
确实,对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部分除了听说或看过一些励志故事,对“拼搏”的概念可能还很模糊,有具体拼搏经历的孩子可能也很少,能把拼搏的经历写得流畅感人的孩子,恐怕就更加凤毛麟角——那实在是可喜可贺、值得学习借鉴的。
一学年的考试已成过往,短暂人生的考试总是亦步亦趋。停下脚步回顾过来的路,只为未来的路走得更好。那么,到底如何积累素材写好作文呢?
我想,答案也许就在脚下,素材可能就在眼前。只是,你得走出去,你得去观察,你得去体验,你得去实践!当然,你得带上热爱生活的心。当你的阅读积累了知识,当你的知识激发了兴趣,当你的行动增加了阅历,当你的阅历丰富了生活,你若体验到帮助一只小蚂蚁渡河后的快乐,你若听懂牧归铜铃的欢喜,你若从松涛中听到溪水的清欢,你若羡慕一棵大树见证了春夏秋冬,你若感叹脚下的热土养育了多少善良的人……那时,你或许会明白,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只是现实生活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现实生活,将会在你的心底里焕发出更加生动有趣的鲜美图景……
窗外,散步的邻居去了又回,他们还在听张雪峰填报志愿的絮絮叨叨……
我想,我们也该出去走走了。
——(灵秀小河流水清澈、水声潺潺,难得一见,一并记之,留念。202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