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初370
姓名:崔露瑶
指导老师:杜兴旺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起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的习俗。
发展:唐代和宋代是踏青习俗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宋代,踏青之风盛行,从《清明上河图》中也可以看见当时清明节的人们春游的热闹景象。
《呼兰河传》中也曾提起过。
清明日
唐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华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译文: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的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转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一候桐始华。意味着清明时节,白桐花开始绽放,其清新的花香让人感到春天的气息。
二候田鼠化为鹌。这一候表明随着阳气渐盛,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而喜阳的鸟儿开始出来活动。这反映了阴阳变化的自然现象。
三候虹始见。指的是清明时节雨量增多,雨后阳光穿过云层,空气中的水分与阳光相互作用产生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春意更浓,生机勃勃。
宣传标语:关心生者,关爱逝者,关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