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这样过五一】丝路瑰宝——文物会说话——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209张铁2024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小记

晨瑞铁
创建于2024-05-03
阅读 6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指导教师:郭青

劳动是光荣的、崇高的、神圣的,是创造文明的一个伟大写照。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参观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些文物,文物们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它们是过去的见证,是未来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珍贵的记忆,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领略人类文明发展的不朽篇章。

“我”是鎏金银壶,我的上腹细长,下腹鼓圆,高圈足,鸭嘴流,壶身银质,局部鎏金,金银两色交相辉映。三组银色连珠纹分别装饰在壶颈、壶身和高圈足座的边缘。壶把上铸一人物头像,壶身上雕有男女相对的三组六个人物图像。壶身所饰内容是希腊神话帕里斯裁判和特洛伊战争故事。“我”是波斯王朝贵族所使用的酒具,整个壶身融合了波斯萨珊风格、希腊风格和巴克特里亚当地因素,体现出伴随丝路的开通,东西方贸易的扩大以及金银器贸易的广泛开展。

“我”是与鎏金银壶一同出土的凸钉装饰玻璃碗,深口直腹。周边镶嵌有14个交错分布的玻璃圆饰。通体呈淡黄绿色,晶莹透亮。“我”原产于伊朗高原。而当时的中国因技术原因并不能生产此类物品,所以我在当时显得非常珍贵,甚至可以说比黄金还要贵重。在中国新疆、宁夏,伊朗高原和日本冲之岛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也发现过像“我”这样凸起圆饰玻璃器的碎片,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广泛的文化传播和贸易往来。

“我”是萨珊银币,来自固原市彭阳县,出土于北周田弘墓,现珍藏于彭阳博物馆。是北朝隋唐时期具有国际货币地位的通用货币,有力证明了(固原)彭阳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毕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孩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昨日已经过去,我们要大踏步前进,我们要逆风飞翔,我们要知难而进,我们要扛起祖国未来的发展大旗。尽管前路漫漫,道阻且长,我们也要砥砺前行,在寒风荆棘中露出独特的微笑!

作者:9班张铁

阅读 6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