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印寂

见素抱朴
创建于05-03
阅读 4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印寂先生


       印寂到访时,我家院子里的茶梅开得正艳,灼灼灿灿,如烟霞一般。对印寂先生而言,这是应该的样子,他配得上鲜花簇拥。 

       印寂先生,实名杨铁,五十知天命。祖籍扬州,后移居天津卫,为沽上贵富人家,自幼入俗家弟子,法号印寂。晚清及民国期间,因漕运之便,天津工业发达,商界繁荣,吸引许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军阀财团寓居天津,津门一时鼎盛,古物交易,花鸟虫鱼,各种雅玩盛行,影响全国,收藏界有“先有天津沈阳道,后有北京潘家园”之说。作为大户的杨铁爷辈,家里文玩古器罗列,印寂先生回忆童年,他说:小时候,常常手里的玩具就是文物。耳闻目染,他秉承了传统文化基因,乐好雅藏,初猎及广泛,金石书画古玩,后转奇石,再专注戈壁,勤于搜觅,游心于艺,家藏丰富,并时有心得论述,成有影响的戈壁石收藏大家。

       我和印寂相识时间不长,还是去年义乌的全国石展上,在精品馆的大厅里,忽然,我被几个柜里的十几件奇石所吸引,眼睛一亮,怦然心动,这是一位受邀名家印寂展示的作品,戈壁石,均是小品,但以小见大,精彩纷呈。作品有山形,高低错落小峰,却有高山平远之势,峰回云转,旷野氤氲余韵。有秋山访友,月霁山泠,一高士负琴月下山路而行,风轻,衣袂飘然,尽显高古从容之气。有洞庭秀色,江山如画,帆光点点,春波千里,沧海桑田,空濛映影江山如黛。有文玩雅趣,或竹根虬曲,扭转自然,盘根有节,静待笔墨,架千古风流,承接千秋。或山风浩荡,青竹依依,截寸根一段,留其筋骨,大篆护身,古气春秋。或青瓷为盒,朱砂红泥,恰如千年窑火退去,天青乍现,温润如玉……件件作品干净简约,精美绝伦。难能可贵的是,配以精工雕座,以作品主题的内容,用不同朝代纹饰雕琢,或锦缎包裹,看上去典雅雍容,如宫廷宝物。从中可以看出藏家对石头的敬重与用心,也可以体会到藏家博雅胸怀,念天地之悠悠,寄心于物,借物抒情,看似无为,却是用意无穷。这种发自内心精心对待石头的态度,以及赏石文化层面上的修养,在我迄今接触到的玩石人当中,真不多。于是,我记住了印寂这个名字。

                          《阴山南》内蒙阿拉善戈壁石

                                      《高士图》内蒙戈壁石

                  《气节架千秋》内蒙阿拉善戈壁石

      

        我有心认识印寂,在柜子前驻足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却不见其人。中石协主席团副主席景男先生告诉我:这是高人,心存浩远,袖挽清风,有魏晋风度,不喜趋众敷衍,这种热闹场合想见到他,很难。

       之后两个月的一天,我在一个网上平台,突然看见一块山形,新疆托克逊泥石,第一眼,就被它打动。景观广袤无垠,天荒地老,平远处小缀山影,天边昆仑,却也巍峨,应和了朱熹那句“昆仑大无外,旁薄下深广”的境界。近处辽阔,流沙有痕,远近、明暗、层次、虚实、动静,恰到好处,惊谓天雕。风起,沙尘涌动,风止,天地寥寂,颇有禅意。我顿时幡然觉悟:此石,此山,此景,即吾心,风动,心动,山寂,心安然,它就是我一直苦苦追寻的精神景致!经多方打听,这方作品,正是印寂先生的收藏。我真想得到它。

       几番周折,终于联系到印寂先生,说明意思,印寂先生回答:此件为个人心爱旧藏,收藏非卖品。我不气馁,接下来几天,继续跟他联系,坦白自己对这块奇石的喜爱,和对它的思念,或许是我的真诚感动了印寂先生,或许因为我跟这块石头此生的缘,进一步说,或许就是我跟印寂注定的缘分,终于,有一天,他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你自己给个价吧。这样,我喜出望外地得到了这块奇石,取名《寥寂》。印寂补诗云:“亘古沙塬寂,无风只有痕。冷烽迷外塞,荒戍远秦墩。天地唯空阔,光阴若永存。心丘非万仞,寄梦小昆仑。”我也咏诗为纪:“大漠苍凉空云烟,孤山远寂日西沉。沙浪逐心随风起,雁高绰影声竟咽。”特意将《寥寂》在家的楼梯口边摆放,每天上下楼梯时,可以看见景观变换,山起山落,斗转星移,气象万千,完成自己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精神蜕变,也让我时时记住远方的那位朋友,记住他的友谊和给予我的人生快乐。

                                  《寥寂》新疆托克逊泥石

       

       之后,我们经常聊及石头,关于赏石文化,印寂先生坚持认为,我们现代赏石的审美方向,不可脱离中国母体文化所承载的形式美,艺术美,还有思想美。有一次,我们讨论传统赏石的美,印寂先生说:古文人是借物喻志,其实他们就是把那块石头看成自己,展示“士”的精神。这种看法和我的认知非常契合,我一直认为,瘦皱漏透,有传统美学上的视觉愉悦和审美,这只是表象,内质更是人文情怀,瘦比喻清瘦坚贞,铁骨凛然,是他们追求挺拔不屈的风骨,皱比喻经历风雨,沧桑内敛,是他们追求清高凝重的风貌。透比喻虚怀若谷,光明磊落,是他们追求坦诚浩荡的风气。但我一直不明白,漏和透均为玲珑空洞,为何还要专门列出?印寂说:那上下漏孔,是古文人仰望天空的通道,表达对天的崇拜与敬畏。我明白过来,漏,原来是古人追寻天理天道的良心!

       十一月,北京城外城举办观赏石艺术展,印寂先生作为戈壁石有成就的藏家,被唯一特别邀请作为主展人,在专厅,展示了他带去的数十组(件)作品。开幕的那天,“赏石有理”矩阵号主编严丽娟女士对印寂展示作品赞不绝口,评论每件都“气韵生动,浑然一体”,同时感慨:直播印寂的东西,需要传统文化的储备,才能跟上他的节奏。的确,印寂先生对奇石常常有深层次的理解,命名常用掌故典籍,引发观赏者深思,一旦体会他的用意,都会被他精妙的诠释所折服。许多人围在印寂的展柜前,问:“这个和尚跑哪去了?”他们想当面请教交流。但大家不知道,这个他们以为是僧人的印寂,早在几天前,来北京布置好作品,就返回天津去了。

       印寂先生旷达坦诚,有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朋友相处善清谈,独处时善“独慎”。有水平,睿智,张弛有度,这种人可以做良师益友。我真诚地邀请他过来走走,朋友间聚聚,印寂答应了,于是有了这次在家欢迎他时的见面。

       初见印寂,颇感意外,我一直以为,印寂应该是留着长头发,或者长须飘然,瘦弱斯文的,见面后,发现竟是一位敦实强壮,有阳刚之气的人,脸上挂着坚毅,说话声音洪亮,目光有神,衣服下,藏不住那身健壮的肉疙瘩,大不是我想象中的那副模样。后来,我才知道,印寂坚持健身已经数十年了,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是国家级健身教练。我也有多年健身经历,看着印寂那健美的身材,掩饰不住羡慕,我知道,没有足够时间和力量锻炼,这种肌肉的爆发力,那些轮廓、线条是出不来的。这是一个执着,有毅力的汉子!

        相处的几天,轻松而愉快。印寂的赏石理念,似乎走在现在赏石届的前沿,又似乎游离在边缘。但可以感受到,那些都是他经过认真探索和思考后,迸发出来的精神火花。

       当你可以看到山,你就是在山之外,当你能看到河,你就是在河之外,当你能看到你的任何情绪,你就是在情绪之外,你就是自己的观察者,这就是你自己觉的开始。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石头,你缺的只是那颗怦然心动后,依然可以爱之如初的热情。

       当所有人都在创造“传奇”时,其实已经"平庸"到底了,还好离“平凡”的大美只有一步之遥了,试问这一步有几人可以迈过呢?

      我们玩的石头,其实那块石头就是你自己。

       ……


       念也好,悟也罢,是否就是我和印寂之间的差距?其实,真正的差距在文化积淀上,是对石头觉上的差距!

       我们在一个叫“玫瑰渡“的自然村落行走,忽然,印寂发现在小渠里,有一条”狗婆蛇”掉在渠水中,挣扎着想爬起来,但因渠壁光滑,水流湍急,爬了好几次又落了回去,被淹得奄奄一息。印寂非常着急,赶忙就近找来树枝,趴在地上,伸手想帮助把它捞起来,因树枝光滑,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情急之下,印寂要脱鞋解衣下到水里去,我阻止着,从人家里找来捞网,终于将“狗婆蛇”救出,印寂长吁一口气,紧张的表情方松弛下来。阳光灿烂,印寂走在前面,逆光把他的身躯照成剪影,剪影的形象是伟岸的,伟岸的身躯内,有一颗温润柔软的心。是的,他有悲悯之心!

       我忍不住问印寂先生,为什么不在展会中和石友们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石头,他回答:“石不能言最可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她面前多嘴呢?我们要把目光和时间让给石头,石头是不需要讲解说明白的,需要的,是你用心和他对话,悟自己心目中的那个道。

       和印寂交往,总可以感觉到他率真自然,不做作,清高超逸,透露出孤傲之气,我们总可以在他身上得到一些启发。正如一位杨姓石友说道:“这个时代,能给我们灌输东西的人很多,但能唤醒我们心灵的人却很少,印寂就是一个。”

                                                  作者和印寂先生

      

       印寂临别前,送我一块戈壁玛瑙,大滩早期货,山子,雪白如玉,沟壑纵横,如玉龙雪山,难得的是,表面还有条条血根,如同鲜活的血管在搏动,底座选用杏木制成,非常精美。三国时代,有位叫董奉的名医,医道高明,技术精湛,他看病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有个要求:凡被治好了,需要在他的园子里栽种数棵杏树。多年以后,他家园子里杏树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累累红杏挂满枝头,自此,“杏林”也就成了医界的别称。印寂先生用心良苦,得知我是医生,从事心血管专业,他特意选用这块带有充盈健康血管的奇石,配杏木底座送我,激励鞭策我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救死扶伤的医者。我被感动了!

                          《玉龙雪山》阿拉善大滩玛瑙

      

        送印寂先生去高铁站的路上,车载音响播放陈奕迅的《孤勇者》,最后的几句:“战吗? 战啊,以最孤高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印寂,我的朋友,正是歌词中,那个不站在聚光灯下站立的英雄!

阅读 4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