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睿370班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附中学子这样过五一】丝路瑰宝——文物会说话

创建于05-03 阅读469

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2024年五一劳动节假期综合实践活动

班主任:杜兴旺

姓    名:刘美睿

班    级:初370班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崛起于4世纪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在5世纪初结束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动荡格局,统一北方,为丝绸之路的再度畅通创造了条件。北魏平城时代(398—494)近百年,胡风杂糅,以平城为东方起点的丝绸之路,同样是当时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交流的共有路径,是探究两汉与隋唐间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凿于5世纪中叶的云冈石窟,除佛教题材外,大量表现的建筑、服饰、装饰纹样、音乐舞蹈等均包含了印度、波斯乃至希腊的艺术因子,深深刻画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迹。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最后,提倡大家在山西景区,尤其在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游览区,要非常注意环境保护和清洁维护工作,还请游客多加留心,共同呵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阅读 46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