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北京特色传统文化:胡同、京剧、城门

创建于2024-05-02 阅读402

六(1)班   吕思杨

      北京城,传统味儿浓得化不开!胡同儿里,古韵儿飘飘,老故事儿聊个没完。京剧,那是咱们的国粹,一嗓子唱出来,满街的人都回头瞧。还有那些城门,见证了多少古往今来的事儿,一站那儿,就感觉自己穿越了!走,咱们一起去探寻北京这些有味道的传统文化!

      北京的胡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67年的元代大都,它起源于蒙古语的“水井”,在蒙古语中,“忽洞”代表着水井。在那时,水井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因此人们聚居于此,久而久之,“忽洞”便成了人们居住地的称谓。当蒙古人建立元朝后,这个词汇被带入中原,并逐渐被汉化,从“忽洞”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胡同”。

      在北京,胡同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七千余条,它们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横竖交错,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骨架。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对于初次来到北京的人,必逛的胡同有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国子监等。胡同看一片灰墙灰瓦、千篇一律。但只要你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它们如同历史的长廊,每一条胡同都有着自己的传奇和经历,充满了各式各样趣闻和掌故。例如:南锣鼓巷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地势和形状。由于其地势中间高、两边低,犹如一个驼背的人,所以最初被称为罗锅巷。后来按照谐音将其改为锣鼓巷。烟袋斜街是因为在清末时期,这里以经营烟袋、烟具等为主要商业活动,因此得名烟袋斜街……

     再说说京剧,它把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和诗词全都揉在了一起,简直就是文艺界的“满汉全席”。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可是有近200年的历史,这么老的“老人家”还能在舞台上蹦跶,可见它的魅力不减当年。

      京剧的伴奏乐器很丰富,有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还有鼓、锣、铙钹等。这么多乐器一起上阵,可见京剧的“气场”有多大。演唱起来也很有讲究,行腔吐字、念白都具有音乐性。角色也是五花八门,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光听听这些名字,就知道京剧有多么丰富多彩。

      另外京剧的脸谱,那简直是性格和命运的“写照”。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就有点贬义了,代表凶诈。那金脸和银脸更是神秘的不得了,代表的是神妖。这些神奇的脸谱、艳丽辉煌的服装、头饰,本身就是珍贵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说起北京的城门,那可真有点“门道”哦!北京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比起现在的密码锁,这些城门可是当年的“高级安保系统”呢!先说说这“内九”吧,它们可是内城里的“九大门神”。从东城墙到西城墙,再到南城墙、北城墙,每个门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东直门和朝阳门,一个运柴碳、一个运粮,简直就是古代的“物流中心”。崇文门别名哈德门,是酒的专属通道,看来古代人也爱喝两口啊!

      前门大爷正阳门,那可是皇帝的专属通道,咱平民百姓可得躲远点,不然一个不小心走错门,那可是掉脑袋的事儿。宣武门,别名顺治门,死囚的“终点站”,想当年那菜市口斩首的场面,估计比现在的恐怖片还刺激。再说说“外七”,这些都是给老百姓用的,可见当年的皇帝也挺人性化。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还有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这些小门儿就是为了让咱们这些普通人打个短工、串个亲戚方便用的。

      最后就是那“皇城四”了。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个大门是为文武百官准备的,那可是古代的“公务员通道”。想象一下,当年的大臣们,穿着官服,戴着官帽,一本正经地从这些门里进出,那场面一定很有趣。

      北京的传统文化就像那胡同里转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拐角会有什么样的惊喜。京剧就像是城门里的一出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千年的辉煌。而北京城,就像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所以说,来北京不走走胡同,不听听京剧,不看看城门,那可真是白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么有趣有味的北京传统文化,谁又能抵挡得住它的魅力呢?

阅读 4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