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班主任:张云丹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条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大动脉”的古老贸易之路,它起源于中国,穿越亚洲,通往地中海,这就是丝绸之路。这条历史悠久的商路不仅是商品的交换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假如文物会说话,我将带您穿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感受历史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奇妙交汇。
汉代鎏金铜蚕
“大家好!我是一只金光灿灿的“鎏金铜蚕”,我出生于兴桑养蚕盛行的西汉,已经2000多岁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被埋藏在地下,直到1984年12月20日,才被安康市石泉县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民重新发现。我是西汉时期皇帝奖励地方蚕官或养蚕大户的奖品,更是国家一级文物。别看我身板小,我可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过名的哦!
––来自于鎏金铜蚕的自述
文物介绍:蚕体通长5.6cm,胸围1.9cm,胸高1.8cm,重10克。全身完整,首尾共计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等细节清晰,比例适度。蚕为仰头,似作吐丝的体态,是蚕成熟期阶段的艺术表现。鎏金铜蚕金光灿灿、刻工精致、体态活泼自然。据考证这件鎏金铜蚕可能是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品,也可能用于蚕神祭祀和庆祝蚕桑丰收。
唐三彩载物骆驼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唐的一匹骆驼,我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载工具。随着丝路商道上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在跨越沙漠和戈壁的丝路上,东来西往的庞大商队,常常是数百峰甚至上千峰骆驼结队而行。为唐朝带来了各种异域货物,同时也把唐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来自三彩载物骆驼的自述
文物介绍:三彩载物卧驼,2002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高29.1cm,长45cm。 从造型上看,这匹骆驼驼首高扬,双目圆睁,张开的嘴巴像是在嘶鸣。四肢曲跪卧地,尾巴卷曲上翘。背上垫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的花边,草绿色和白色相结合的釉色使其看上去相当艳丽。载物卧驼的双峰间搭有鞍鞯,上面有彩色的驮囊、白色的象牙、蓝色的丝绸,两侧还带着马蹬壶、白色的花口盘、凤首壶等物。周身淡黄、褐、绿色的釉色,是典型的精品唐三彩用釉。
宋代海船残体
“大家好,我是一艘来自宋代的海船。看见我,你是否想到700多年前,我乘风破浪,满载货物进行远洋贸易的场景。在我的身上,拥有着很多在当时遥遥领先的‘黑科技’。尤其是水密隔舱技术,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能,是我国在造船技术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种技术,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船舶制造中。你说厉不厉害?”
——来自宋代海船残体的自述
文物简介:这残船长24.2米,残宽9.15米,载重量200吨。出水时便只有下甲板的部分,尖头方尾,尖底,船身扁阔,平面近似椭圆形,舷侧板为三重木板,船底板为二重木板,共有十三个隔舱,为典型的福建尖底海船。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元景教四翼天使石刻
“一位男性坐在云端,身披云肩,颈饰璎珞,背后两对羽翼饱满有力……听起来,这是从神话里走出的人物,而他也一直‘活’在我这块石刻上。祥云、莲花、羽翼,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元素,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繁盛与交融,也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包容。”
——来自元景教四翼天使石刻的自述
文物简介:元代文物。长53.5厘米,宽51厘米。呈尖拱形,尖拱下镂空,碑面浮雕一位趺坐男性天使,天使披云肩,身着宽袖袍,两手于腹前捧一朵盛开的莲花,花上承托一个十字架,肩后两对展开的羽翼后有飘带,趺坐于云端。
明代珐华彩莲纹梅瓶
“我从南海西北陆坡的一号沉船中醒来,从明代沉睡至今,身上的珐华依然绚丽多彩,雍容不减当年。经过考古人员分析,我与所在沉船中的十多万件遗物,都来自当年的景德镇。随船漂洋出海的我们,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来自“珐华彩莲纹梅瓶”的自述
文物简介: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遗址水深约1500米。一号沉船遗址遗物数量超十万件,提取出水文物543件(套),其年代为明正德年间;二号沉船暂未发现船体,仅在核心区原木堆积中发现一根疑似船构件的条木,其年代为明弘治年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