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咨询关系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专业关系,双方的情感、态度及表现方式、工作联盟、移情与反移情及真实关系是咨询关系的主要成分。咨询关系强调专业边界,一方面,与专业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保存边界,要清楚地了解多重关系,例如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展家庭、社交、经济、商业或其他密切的个人关系(伦理守则,2018);另一方面,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保存专业边界,通常情况下,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行为只发生在咨询时间内,面对面的咨询也就是只发生在咨询机构内(安芹,2022)。
中国是一种注重人情礼仪和关系的社会,人们总是期待在心理咨询之外和咨询师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比如留手机、微信,以便有事情可以随时联系。这种文化下生存的咨询师也觉得驳别人面子不忍心,于是,多重关系便顺理成章的建立了。殊不知,这种关系的存续,对于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伤害!
在河南,就曾经报道过有两名咨询师受家长委托,最后到一名学生的家中进行心理咨询,最后导致来访者跳楼自杀的事件。因此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设置,是对咨访双方利益的保护!
02
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中双方配合,咨询室之外彼此互不打扰。 只有带着这种特殊的规则要求,才叫专业型关系。 在学校的心理工作,很难做到场外不联系,因为本就存在多重关系,这就需要咨询师有能力来处理这种关系,把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在机构执业的咨询师,设置上相对会比较严格,这是专业的表现,也是专业的重要标志。
24小时在线、全天候提供咨询服务或者包月服务的一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心理咨询师。咨询关系的建立也包括收费,免费的心理咨询一般是培训机构为自己培训的学员提供实习用的,他们收了培训学员的费用,师拿你来当小白练手的!咨询师收费,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为收费,也不会让来访者亏欠咨询师人情、心理有负担。
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个性不同的来访。因此恪守一些伦理规则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也一定要有底线。可能有人会觉得,场外联系才是重视和“看见”,你看,没付费,你还对人家那么好,还愿意帮助人家,这不是好人嘛! 这样的理解其实是错的。 因为来访的“问题”恰恰就在此,他们缺少边界感和共情能力,只是他们可能不知道自身的问题而已。 他们想在场外联系咨询师,把咨询师当成“朋友”一样,如果咨询师允许,就是在强化原本就存在的问题。 他们把“问题”本身当成了“解决方案”。那么势必造成问题越来越重。
03
咨询室外随意联系咨询师,把咨询师当成灭“火”的消防员,一是失去了对咨询师的尊敬,二是把咨询随意化,导致咨询中的效果大大下降。
当一个来访对自己的咨询师不再尊重或者由于经常随联系而失去了尊敬感,咨访关系也就越来越差,便会出现相互的冲突和矛盾。 不尊重咨询师的来访,在咨询中不会获得人格上的成长。 因此,咨询师要努力成长为令人尊敬的人,就得对自己有要求,守边界。 他人是否喜欢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和尊敬。
另外,很多咨询师平时咨询、受督导、培训和个人体验,时间比较忙,越是优秀的咨询师越是时间紧张。你随时联系他,他由于当时忙于其他事务,对你提出的问题无法清晰回答或者难以给个方法(心理咨询本身就不是给方法和建议),往往匆忙回答让来访无法满意,而又没有时间详细交流,这给咨询关系带来重大隐患,往往导致咨询难以为继。
04
咨访关系一定是专业的人际关系。 一个设置严格有边界的咨询师,并非不近人情,而恰恰是在保护来访者,保护咨访双方利益和关系。 心理咨询师虽是专业人员,但也是正常的普通人,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心理能量都是有限的。 咨询师的咨询工作是在用人格影响人,用自己这个人来工作,比其他工作消耗要都要大。一旦消耗过多,就没精力去为这个来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对来访其实也是不公平的。 只是来访不是专业人士,没有意识到,也不是很能理解罢了。
作为咨询师,恪守边界是专业的必须,也是把来访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必须,如果你自己知道伦理设置,还要这样做,那就是低胜任力的典型表现了!
作者:葛操,微信:psyhome001,心理学博士,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临床督导师(D21-080),河南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分会会长,整合取向咨询师,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学习赋能与成绩提升、婚恋与情感咨询、各级神经症咨询20多年,咨询个案10000+小时,督导个案1000+小时,小组督导时数360+小时。创立心理咨询实战技能精英班,教授动力催眠治疗技术、心理动力学、沙盘治疗技术、CBT、SFBT、绘画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完形治疗技术等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