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态17】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堂的研磨与生成

贺浩婷
创建于05-01
阅读 10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关键课课例研究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教学方法,以便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关键课课例研究课题组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4 月 28 日,刘艳萍老师在城厢小学录播室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次磨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旨在打造更加优质的课堂。

此次上课,刘艳萍老师运用了多种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清楚了解了几何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她还运用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理念,从教学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到最后的成果集成,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在数学几何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一、先行组织

• 播放《西游记》的场景视频,让学生初步感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物体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二、新知建构

• 任务一:探究图形放大的特性。

• 活动1:想一想,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 活动2:画一画,观察对比,发现规律。把下面三个图形按2:1放大,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一。

• 任务二:探究图形缩小的特性。

• 活动:画一画,观察对比,发现规律。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二。

• 按要求画图:把下面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直角三角形按1:2缩小。

三、迁移运用

• 按要求画图:将三角形A按3:1放大,得到三角形B。

• 点B不动,将小屋轮廓图按1:2缩小,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 自己选定比把缩小后的小屋轮廓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四、成果集成

• 学习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 2:1=2,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 1:3=1/3,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3,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 1:4=1/4,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4。

• 1:2=1/2,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2。

• 都是把原来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后项,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前项。

• 按比放大的前项大于后项,按比缩小的前项小于后项。

课堂结束后,刘艳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课题组成员们对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课堂活动环节的设置能够充分巩固学生的几何知识,评价环节设置的目标具体可行。


在听完刘艳萍老师的课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下是各位老师对这堂课的评价:

冯柳老师:我认为教学平一致性作为一个新理念,在这堂课的落实非常到位。刘艳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通过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在评价环节中也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罗嗣美老师:刘艳萍老师的课堂活动环节设置非常巧妙,能够充分巩固学生的几何知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且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贺浩婷老师:我非常赞同冯柳老师和罗嗣美老师的观点。此外,我还认为刘艳萍老师在评价环节中所设置的评价目标十分具体并切实可行。这些目标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努力方向,这对于他们的学习进步非常有帮助。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看到了课堂的研磨与生成,也感受到了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我们相信,在课题组的持续探索和努力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篇由市基础教育课题《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关键课课例研究》课题组供稿。

撰稿:贺浩婷

供图:课题组成员

初审:课题组成员

终审:冯柳

阅读 10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