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八中李胜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新”光熠熠  “亮”出风采

—宜章县“2023年新进”教师教学素养大赛暨培训活动

创建于2024-05-01 阅读672

       按照县教育局统一布置,由县教育局主办、宜章县第八中学校承办的全县“2023年新进”教师教学素养大赛暨培训活动(初中生物)在2024年11月20日在我校举办。

      本次活动由县教育局李恪光主持。

活动安排

Part1   

课堂展示 

       吴慧悦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她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紧扣教材,还融合了时事热点和科技前沿知识,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吴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她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也非常注重思维逻辑性,从“前世的追溯”到“他们去向何处”,教学环节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由表及里慢慢找到问题的答案。

       曹青莹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模型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特征,将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自主总结、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现场观察活体蚯蚓在不同材质表面运动的过程,思考蚯蚓运动方式与其身体结构的关系,在探索中进一步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陈璐玲老师以小丑鱼和小鱿鱼的对话,让学生学会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教具,直观观察到“水螅”和“涡虫”的结构特点,体会“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区别;学生扮演不同动物模拟捕食过程,发现两种对称方式均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最后,陈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对比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的特征,构建出进化树,点明动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谷小鹏老师的课堂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巧妙的达到了这一效果。首先,学生通过简单动物的检索分类知识,尝试补充以及扩充分类图表,将所学动物类群清晰划分,在这一过程学生讨论细分的标准,体会到无脊椎动物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认识到无脊椎动物也是在不断进化的,建立了单元整体大概念。谷老师以生命之“形”,生命之“意”,生命之“路”,整个大脉络来梳理生物进化的规律,将大单元教学与生物核心素养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结构。

       陈艳姚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思维含量极高的生物课,以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出发点,以大单元主题教学为新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目标,让知识间的联系更清晰,进一步促进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结构。陈老师注重情境创设,创设"给小学生做科普导游"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张珠老师通过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的实物、标本和图片,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个种类的外形、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渗透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此过程中确定类别和进化关系,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整堂课学生通过运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弄清了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初步形成了无脊椎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观,无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的多样性和同类群中又有不同种的多样性,进而体现生物的多样性。课堂设计有效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学习模式,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查缺补漏,完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真实学习,有效学习。

Part2 

经验分享 共享教学智慧

       参赛老师紧扣课标,坚持目标导向,课堂内容丰富且重点突出,能紧扣生物学科核心知识。授课教师专业素养高,学科知识底蕴深厚,着重教法创新,教学方法上亮点纷呈,极具创新性与启发性。

       建议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时间把控上,可以更加精准,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和反思,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本次比赛不仅是教师们展示教学风采的舞台,更为全县生物教学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生物课堂质量实现新突破,让学生们在更优质的教学环境中领略生物世界的奇妙。

图片:彭国富

编辑:李胜

一审:曾利香

二审:李江华

终审:李恪光


阅读 67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