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血脉,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文化功在平时、利在千秋。我们要努力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优解”。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与时偕行、交流互鉴。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考题,一成不变、故步自封只能留在昨天。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在立足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朋友圈”、拉长“友谊带”、力促“共同体”,不仅让中华文化之路越走越宽敞、越走越绵长、越走越自信,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深挖细掘、推陈出新。非遗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让非遗融入生活,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基层的广袤大地上,文化赋能让乡村发展更具潜力、动力与活力。曾经的民俗风情成为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源动力,昔日的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民俗旅游村,传统的手工艺术成为带动群众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云游长城小程序,可以在线沉浸式体验爬长城、修长城;文物无损成像光谱分析系统、三维激光扫描及打印等装备使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工艺与色彩得以复原;即时云渲染技术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及古蜀王国等场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和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将文化遗产跟大众以多重形式连接,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归根到底是一场人与人的接力,“后继无人”再好的文化遗产,都将成为“断了线”的风筝、“掉了棒”的接力。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找准非遗月时代需求结合点,借力科技创新,让非遗“老树发新芽”,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活起来”,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遗文化,让中华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