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刘学娥数学名师工作室举行送教下乡联合教研活动

陈陈
创建于04-30
阅读 6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风荡荡,春日熙熙。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学教研交流,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发展,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刘学娥数学名师工作室于4月28日赴董集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送教下乡联合教研活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准备阶段

       想要成就一堂好课,需要经过反复的打磨和改进,陈丽老师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经过了工作室的各位老师们多次磨课、研讨,最终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磨课过程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全面细致地剖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亮点,在研讨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教无定法,课堂纷呈——展示阶段

      精心的“磨课”活动,只为呈现精彩的课堂体验。工作室成员陈丽老师以条形统计图为生长点,让学生经历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现统计图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思考、体验、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各部分含义,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征。通过陈老师的教学,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构成和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预判。

名师引领,共研共行——评课阶段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学娥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与总结,赞扬了执教老师本堂课中丰富严谨的数学语言、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有梯度的练习设计,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优化建议。她从小组合作交流的次数时长、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长、课堂有趣度等方面对本节课做了深入剖析。

      随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王延林老师结合课例进行点评。王老师指出任何一节课首先要明确好“新授”、“重点”、“难点”和“目标”,尤其是新授“新”在哪儿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指出在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作用。王老师从“理解”的概念入手,对折线统计图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详细指导。

      春风有信,催放一树繁花,这场教研之约,不仅让授课老师的教学智慧得到彰显,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提升,也开拓了工作室成员的视野。学其所长,研有所得。工作室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开展“送教下乡”、“送研下乡”活动,不断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教学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编辑:陈丽

初审:刘学娥

终审:陈英岚

阅读 6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