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朗读:李李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他可以称得上是品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君主的位置让给季历,以致百姓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
孔子论泰伯,认为他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孔子认为,做到了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
人与人之间便不会冷漠淡然了。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谈论学习之道,认为善于学习的人应该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曾子谈论修身之道,认为士人应该弘大刚毅,
因为其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途遥远。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喜欢勇敢逞强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不仁的人憎恶太过,也是一种祸害。
孔子认为,好勇逞强却厌恶贫困,对不仁的人憎恶太过,都是一种祸害。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不谨慎,看上去诚恳却不守信用,我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孔子认为,求知欲强、勤奋好学才是好的学习态度。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五位贤臣,天下就得到了治理。武王说过: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时代以及周武王时,人才最盛。然而武王十位治国人才中有一位还是妇女,所以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仍然服侍殷朝,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舜有五位贤臣辅政,天下就得到了治理。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意见了。他自己的饮食吃得很差,却用丰盛的祭品孝敬鬼神;他自己平时穿得很坏,却把祭祀的服饰和冠冕做得华美;他自己居住的房屋很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