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安全教育提醒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初2025届年级组

2024年4月30日星期二

多一次安全提示,多一次安全保障。

 

 

郑强
创建于04-30
阅读 121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注意交通安全

(一)教育孩子外出时遵守交通法规,不随意横穿马路,不翻越隔离栏,根据红绿灯的指示走斑马线,路上行走注意来往车辆,不低头看手机或听音乐。(二)警惕汽车盲区,告诫孩子停着的汽车也危险,在家门口、小区内也不能放松警惕,出行时牢记“三不”:不在车前跑,不在车后留,不在车边站。(三)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上道路行驶,未满16周岁不骑行电动自行车。(四)不在人行道上骑车,不骑车逆行,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要强行猛拐。(五)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好安全头盔,驾驶、乘坐机动车系好安全带,不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驾车带幼龄孩子出门使用车门安全锁,避免孩子自己开门,下车后不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六)开车出行摒弃交通陋习,拒绝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等危险驾驶行为。(七)出行时,乘坐有营运资格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不搭乘超载的机动车辆,不乘坐没有营运资格的“黑车”,不乘坐酒驾人员的车辆。(八)禁止学生骑行电动车、摩托车在路上玩漂移、急速拐弯、比赛超车、炫车技等危险的行为,既危及自己也危及到他人的生命安全。

谨防溺水事故

绝大多数溺水事故发生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家长要监督子女不擅自到河湖水库等危险水域玩耍,谨防落水危险,提高孩子安全意识。尤其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防范能力,让孩子牢记“六不”“二会”“四知”。六不: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二会:发现险情一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二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四知:知去向、知归时、知同伴、知活动。

注意消防安全

家长要注意排查家中火灾安全隐患,与孩子一同学习居家防火知识,严防火灾的发生。(一)定期对家用电器、电路、灶具、取暖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更换老化线路和设备。不改装电器或燃气设备,不私自乱接电线,避免超负荷用电,不将废纸箱等杂物放在楼梯口或楼道内,不在居民楼内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保持疏散通道畅通,不遮挡消防设施,不占用消防通道。(二)严防家中孩子玩火、抽烟、不规范使用电器等危险行为,教育孩子不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用电、用火、用气,妥善保管好火柴、火机等火种,教育孩子远离液化气瓶、燃气阀门等。(三)用电、用火、用气时谨记安全第一,遇突发情况不慌张,及时正确处理。(四)不携带汽油、柴油、酒精、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乘坐交通工具等。(五)严格遵守森林防火命令,不带火具进入林区,不在野外私自用火,不烧荒、不玩火、不投放孔明灯等空中移动火源。(六)提前学习消防知识,防患于未然。家中发生火灾,应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如火势不大,应迅速利用家中备有的简易灭火器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救火灾;火灾发生时,要尽快逃离现场,不要试图抢救任何财物,沿楼梯逃生,不乘坐电梯;如无法逃离房间,可躲到床铺、桌子等坚固物体下面,避免烟尘和高温的伤害。

预防学生欺凌

(一)防范始于“看见”,这些行为都是校园欺凌

(二)出现这些情况孩子可能正在遭受欺凌

(三)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不做受害者1. 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2. 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3. 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4.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保护自己。不做欺凌者告诉孩子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1. 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2. 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3. 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4. 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注意食品安全

    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避免中毒,确保安全;不购买不食用“三无”、垃圾、不干净的食品;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贩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严禁食用野生菌。

关注心理健康

(一)家长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聊生活、聊成长、聊兴趣爱好,真正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做孩子的朋友和榜样。(二)用善于发现的眼光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三)鼓励孩子广泛阅读、锻炼身体、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四)学会分析处理孩子的各种情绪,鼓励孩子主动表达情绪和感受,让孩子更好地去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五)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情绪和需要,了解孩子的个性,认可孩子。

阅读 12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