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大,立大志,览湿地,行大道
——记锦城一中807研学活动

李紫萱
创建于04-30
阅读 30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4月28日,我们浙大教科附属锦城第一初级中学807班全体同学背起行囊,整装待发。你我载着新奇,带着期盼,在春风中,与浙大和湿地相约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浙大玉泉校区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玉泉校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角,背靠老和山,紧邻杭州植物园,是浙江大学七个分校之一,也是原浙江大学所在地。

竺校长:八年抗战四次“驮校”

图书馆门前是竺可桢校长的雕塑,他身姿清癯儒雅,目光仿佛能穿透时空。

他不是教育家,却摸索出了一套办学经验,制定校训“求是”,认为“大学是社会之光”;他不是军事家,却成功指挥了一支庞大的“驮队”,不仅将浙大“驮”离战火,还“驮”成了全国著名大学。

1936年,竺可桢几经推辞,在满足他提出的三个要求后,于46岁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出任校长不久抗日战争就开始了,他开始带领师生踏上西迁之路。一迁天目山、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他的儿子和妻子却相继病逝在西迁途中。后来浙大在贵州的遵义、湄潭取得极大的成就,1944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来到中国访问时被浙大的学术氛围折服,称浙大是东方的剑桥。

一十三载,鞠躬尽瘁,终成气候。他的一生是闪亮的一生,他为中国教育界做出了特有的贡献,是中国的脊梁。

团结向上雕塑

面向图书馆,右侧有个像足球的结构体雕塑位于水池中,原来是C60结构雕塑,为什么是C60呢?原来在自然界中,属它的结构最坚固,因此也喻示团结的坚不可摧的力量。

左侧是个螺旋状向上的雕塑,经介绍才知道,是DNA双螺旋分子结构雕塑,也是象征着上升和发展。

毛主席雕塑

沿主道路在往前,就看到了毛主席雕塑。这是一个巨型雕塑,经典的挥手姿势,在上世纪60年代建立,高度12.26米,象征着他12月26日生日。

源流

从图书馆左拐,可以看见一个黄色的“大家伙”——油田抽油机实物。导游哥哥说这是胜利油田赠送给浙大的礼物。

求是书院界

大家知道浙大的前身吗?校园内一棵香樟树下,卧着一块“求是书院界”碑,标志着书院的边界。默默的守望着浙大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求是书院创办于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兼任书院总办。院里藏书楼内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船山的《黄书》及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

从最初的求是书院到浙江求是大学堂,从浙江大学堂到浙江高等学堂,再到浙江高等学校。然而,改变的只是称谓,不变的是师生们共同形成的“求是”学风。求是书院源远流长,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学,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的精神瑰宝。

浙大二问

竺校长提出了浙大二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这是对浙大学生的灵魂拷问,这两个经典问题,影响着一代代浙大学子。我们也可以参照这两个问题,作为我们上学的每日二问。

精彩留念

中国湿地博物馆

湿地洞天厅(沉浸式数字展厅)

B1F的展厅内有一幅长达32.5米的180度巨幕投影,科技感十足。通过巨幕,我们观看了影片《生灵之境》,影片讲述的是湿地与文明的链接,每一帧画面都非常震撼,相当于在看IMAX电影。

01:58

“如诗

似画

她,不应仅仅停留在艺术和想象之中

更应真实地存在于你我之间

我们站在山巅与草木春秋对话

我们立于江畔同归去来者怀古

人类的文明源自湿地

文明的未来链接湿地

守护我们的湿地

就是守护我们的文明“

      通过数字化展陈手段,在展厅内的360度互动数字展前,可以不同视角深入了解湿地。最有意思的是,当靠近屏幕时,手放在上面会触发互动,生成不同的花漂至远方。

     由270个二维码组成的巨幅艺术装置引人注目。据了解,每一个二维码,都是一则已灭绝生物或濒危生物的档案,观众可以拿出手机扫描调取该档案。

走进湿地厅

纯白色巨型艺术装置——“生命之舟”,艺术装置船身由《湿地公约》的英文字母编织而成,寓意湿地与万物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本厅介绍湿地的定义、类型、功能和全球湿地的分布情况等,使公众对湿地形成初步的认知。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了解湿地尤为重要。

湿地万象厅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展厅展示有:水陆生灵、蒹葭摇曳、沼生植物、沼泽精灵、鸟类等多种泽薮草木鸟雨虫兽。

只此西溪厅

以杭州西溪湿地为重点,展示其独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博物馆专记录了西溪原住民在西溪的回忆。比如当年从西溪拆下来的老石板,就保留在该展厅中。

该展厅分为“留下世外人”、“栖居荻芦下”、“共生渌水中”等单元。

三基鱼塘(柿基、竹基、桑基)

镜头下的守护

摄影展选取了奚志农及其团队40年间拍摄记录的150余幅中国野生动植物珍贵摄影作品及影片,有雪豹、藏羚羊、滇金丝猴、绿孔雀等。

正所谓“最完美、最理想的自然保护,就是把保护区建立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尤其是孩子的心里。”

研学收获多多

感悟

浙大的玉泉校区饱含风采,映入眼帘的,是满盈历史沧桑的高楼、宽阔的校园道路;是不缺风雨洗礼的石柱,是文墨肆意挥洒出的校名牌匾。一切都那么简约而于净,一切历史和现代文化都融合的那么恰到好处。听着化学系大四哥哥讲解的浙大历史,我们仿佛听到了浙大的足音,如鞭挞的马蹄,亦如涓涓的细流,或似铿锵的战鼓,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浙大学子的朝气蓬勃和欣欣向荣。无论是画面还是现实,都能嗅到浙大人保“传承”且求“创新”同奋勇拼搏,努力向上的精神。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也会拿出骨子里的热血,矢志不渝地奋斗!


曾经,湿地以其壮阔的生机,守护襁褓中的文明——没有湿地,文明无从谈起。现在,湿地仍在用自己的宽容,滋养成长中的文明——守护湿地,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学习到很多,比如黑白兀鹫的飞行高度可超过10000米,中国湿地调查区域有高等植物239科1255属4220种,泥灰沼泽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而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是最著名的人工湿地等。

欢笑

短暂的研学活动结束了,而好像属于我们的视野才刚刚打开。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们立大志、行大道、成大器的方向标。

阅读 30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