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花匠(作者:王文山 王伟)

一蓑烟雨
创建于04-30
阅读 7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多年向往,长久期盼。2009年,我们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中外驰名的牡丹之都,赴一场牡丹花的盛宴。

    4月的菏泽,春风荡漾,花海飘香,人潮涌动。九大色系,十大花型,一千多个品种的牡丹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粉色的含羞娇媚;红色的婀娜妖娆;黄色的雍容华贵;紫色的神秘高雅;绿色的摄人眼球;蓝色的天真大方;白色的纯洁无瑕;黑色的深沉庄重。

     没有哪一种花,具有如此美丽,能吸引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诗人、作家、书画家、摄影工作者搭帮结伙欣然前往,云聚菏泽。

     一朵朵牡丹花,浓施粉黛,摇摆裙裾,兴奋得手舞足蹈,欢迎远道而来的嘉宾贵友。那天姿国色,如天上仙女下凡,若宫廷佳丽莅临,陪伴着游人一起徜徉于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花丛中,赏花游春,放松心情。

     不论男女老少都兴致勃勃,笑逐颜开,情不自禁地与牡丹花亲近,合影拍照,写生作画,咏诵诗文,引吭高歌。一时间,牡丹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艺术的天堂。游客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流连忘返。

      热情好客的菏泽“万花园”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孙氏牡丹世家”的传人孙良雷,自愿当导游,他介绍说:“百花园”是菏泽建园最早的精品园,花朵硕大,品种齐全,色彩鲜艳,是文人墨客采风的首选打卡地。

      2002年,菏泽牡丹荣幸的随“神舟二号”飞船在太空绕地球转108圈,因“思乡心切”又欣然下落于“百花园”,与众姐妹生活在一起。经过太空洗礼,吸收日月精华的牡丹花,花朵开的格外靓丽。

     孙良雷带我们到菏泽最大的牡丹园“曹州牡丹园”采风,拜访菏泽牡丹研发中心的花工、花匠、专家、学者、宗师……

      孙良雷指着挂在墙上的照片和简介,为我们娓娓讲述菏泽牡丹的前世今生和花匠们的传奇故事。

     菏泽地处中原要冲,绝佳的地理位置,提供了牡丹的起源和绵延的土壤。

“楼台牡丹”嫁接高手

     牡丹与曹州结缘,今人尚未知准确年份。在民间传说中,到了隋朝曹州(今菏泽)地区出现了一位著名花匠齐鲁恒,他创造的“楼台牡丹”将菏泽牡丹嫁接技术推向高峰。相传,隋炀帝登基后,营造东宫,辟西苑。诏天下诸地献草木花果。谷雨时节,西苑内牡丹盛开,姿色艳丽,花香袭人。炀帝爱妃却觉得牡丹虽好看,困于楼台,无法看得清楚。为了讨好美人欢心,他便要求推举擅长养花草者,齐聚曹州御花园,为爱妃培养“楼台牡丹”。

      当时曹州花工齐鲁恒技艺高超,由擅培育牡丹。由他培育的牡丹品种,株高花艳,无人能比。被推荐到御花园的齐鲁恒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索再三,终于用椿树嫁接,培育成“楼台牡丹”。开放的牡丹高过楼台,受到妃子们的赞许好评。

荡气回肠“邦宁紫花”

    一代代的曹州花匠,从未忽视牡丹品种的开发和引进。

      牡丹的栽培,除了辛苦,更得用心。嘉庆年间的赵邦宁,系曹州赵楼村人。“赵氏牡丹世家”的第18世祖。自幼父母双亡。家中有老管家教授他种植牡丹。因天资聪颖,喜弄牡丹花草,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牡丹能手。赵邦宁痴心牡丹新品种的研发。听说东海边崂山上有好牡丹,毅然步行前往寻找。他找遍了崂山大小山头却一无所获,不禁心灰意冷。就在他即将放弃之际,发现在一条小河边的茅屋旁,有一颗奇特的野牡丹正紫色的花朵,暗紫色的花茎,弯弯曲曲的黄蕊,好看至极。

     赵邦宁将牡丹连根带土一起放入花盆,抱在怀中,连夜往回赶。由于路途遥远,疲劳过度,半路昏厥,跌倒在地,花盆摔碎。为了确保牡丹不再受磨难,他就地栽植,并搭建茅草屋,日夜守护,不肯离开半步。

      一年之后,久盼主人归来的老管家带上口粮前来寻找,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找到一位了解情况的当地百姓,一问方知赵邦宁已逝去多日。老管家伤心欲绝,只能把寄托着赵邦宁心血的这颗紫色牡丹带回曹州,栽到园中。

      后人为了纪念赵邦宁为此付出的辛苦和代价,便将这颗牡丹命名为“邦宁紫”。许多年后,“邦宁紫”牡丹在当地繁衍盛开,远近闻名。

二上秦岭 寻找花苗

    明朝万历年间,赵楼青年名医赵瑞波到陕西行医,在回来的路上,绕道秦岭山中采药,刚进山脚,只见一年轻貌美的女子打着青伞,骑着毛驴,边走边唱着“花儿”山歌:“青伞毛驴汗佳裌秦岭上,满眼都是牡丹花”。

     行医多年的赵郎中早就熟知牡丹根皮的药用性能。但当地奇缺,远处购买,价格昂贵,如果能自种自制,极为方便。他寻着女子的歌声前行,攀上几个小山头,他往前面山坡上一看,红的、紫的、白的、粉的、五颜六色的牡丹花、煞是好看。

     赵瑞波发现这些野牡丹花朵虽小,又都是单瓣,但颜色的鲜艳.却似乎超过家养的。他从腰间抽出药铲,挑选最好看的几色牡丹连根挖出,用草绳子捆绑好,放入行囊中。

     回到家中,赵瑞波悉心栽培,细心照料。熟料“有心栽花花不开”,第二年春天这些移植的牡丹居然全部枯萎。

      赵瑞波又二上秦岭,再寻牡丹。经过他的精心栽培,原来单瓣的野牡丹终于培育成重瓣,煞是喜人。后来,他听说洛阳牡丹虽因战乱陷于衰败,但在乡间却保留有二乔、姚黄、魏紫等十多个上色品种。他又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去洛阳取回十多个新品种,扩大了菏泽牡丹的种植种类和范围。

酷爱牡丹 终身未婚

      赵孟俭是赵楼赵氏二十七世祖,他以种植牡丹为生,结桑为篱,建起“桑篱园”。一生酷爱牡丹,终生未娶,桑为篱,建起“桑篱园”。他一生酷爱牡丹,终生未娶,誓愿与牡丹相伴。后来,赵孟俭在他人帮助下编成了《桑篱园牡丹谱》,该书共收录130种牡丹。令人遗憾的是,此书编成后,一直未能刊刻发行,而是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

“景玉”牡丹 名字由来

     在“百花园”连廊西侧,孙良雷指着一株高大的牡丹告诉我们:这就是“景玉”牡丹。白色系,花白如玉,深受游人宠爱。它是以我们“孙氏家族五代世家”祖上传人孙景玉名字命名的新品种,老人家已故去多年,每当我见到这株牡丹就想起他老人家培育牡丹的点点滴滴。孙景玉人称牡丹界的“袁隆平”,耗时40余年的心血,培育400多个牡丹新品种。

     20世纪50年代,孙景玉进入百花园工作。出于对牡丹的挚爱之情,他一边养护园内的牡丹,一边琢磨新品种的培育。那时候培育新品种主要是靠自然杂交,也就是花开之后,通过风和蜜蜂进行授粉,秋季结籽后,挑选长势优良的牡丹将牡丹籽收集起来,再进行分类,分开种植。在培育牡丹新品种的日子,孙景玉天天待在牡丹园内,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因为担心新品种被偷,他每天不到四点就起床,晚上十二点以后才敢入睡。从1956年到1996年,一直住在牡丹园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景玉”牡丹是孙景玉通过“人工定向杂交”在1976年培育的。当时,选择的母本是“宋白”,父本是“凤丹白”。因为“宋白”花型特别好看,但长势很弱,而“凤丹白”是野生牡丹,长势壮,而且开花早,收取“父本”上的花粉后要先晾晒两天,再给“母本”授粉,而且一朵花要连授粉三次才行。

     到了70年代,孙景玉新培育出的牡丹新品种开花。起初开粉白色,盛开时白色,皇冠型,长势强,成花率特高,赛过传统品种“白雪塔”,于是初步定名为“赛雪塔”。1981年,为纪念其作出的突出贡献,“赛雪塔”被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的专家命名为“景玉”。

     据《菏泽县乡土志》记载,元明以来,黄河数次泛滥,曹州首当其冲。清朝以来,曹州遭遇七次较大的洪水,牡丹几乎淹没殆尽。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自河南省竹林决口,菏泽遭水灾,赵楼村北牡丹田可行舟船,牡丹最怕水淹,有灭顶绝种的危险。养花者泅水吧牡丹拔出移栽到赵王河东岸的一些村庄,牡丹才得以保存。

    上世纪的1933年,黄河再从竹林决口,水漫菏泽城北,牡丹园内水深两米,花匠们将打捞出来的牡丹捆装线包,背着去外地逃荒要饭。

     花匠们哪怕饿着肚子,也不愿将牡丹卖掉。大水退去后,他们陆续从外地归来,重建牡丹园,将背回的牡丹村外高坡地中,继续经营牡丹种植。没成想,水灾过后又是旱灾,庄稼颗粒不收,粮食价格水涨船高,一颗牡丹换不来一斤红薯裹腹。尽管如此艰辛,花匠们还是舍不得陪伴多年的牡丹,不情愿将牡丹地改种庄稼,在饥饿年代顽强地将牡丹保存下来。

     日子稍微缓解一些,日军的铁蹄踏入山东,花农们失去了牡丹的销路。万般无奈下,有的花匠只得忍痛刨掉牡丹改种五谷。牡丹种植面积减少了十之八九。

     自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菏泽牡丹一直走下坡路,菏泽到处是断壁残垣,花田不过万亩,花色只剩三四十个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重新换发生机,牡丹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各色新品种也在匠人们的不断钻研下很快增加。现在通过科学控制一些生产因素,可以让一年四季牡丹盛开。

     如今,菏泽仍是我国牡丹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研发栽培中心。

    一周时间的菏泽之旅,不虚此行。我们不仅了解了菏泽牡丹苦难心酸的历史,深切感受到菏泽花美人更美的大美神韵。最大的收获,是通过“赵氏牡丹世家”400多年间,延续18代的坚守传承和孙氏牡丹世家,祖孙五代共谱牡丹情。那些感人故事,让我们学到了菏泽花农们穷其一生,代代相传,精益求精,追求美好的匠人精神。视牡丹为生命,心甘情愿为牡丹而生,为牡丹而活,敢于同天灾人祸抗争,不惜献出生命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他们才是支撑菏泽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栽培牡丹的灵魂,推动菏泽牡丹奋力前行、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真正功臣。

    孙良雷为我们写好牡丹,画好牡丹,拍摄好牡丹,宣传好牡丹,点燃了激情,找到了灵感,有了不竭的动力。

阅读 7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