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新科《书缘》有感

LCJ
创建于2023-12-12
阅读 264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少年时读书,壮年时教书,老年时写书,一辈子和书结缘。

---刘新科

读刘新科《书缘》有感

(2020年9月2日)

八月底的一天,专程去陕师大长安校区拜访了乡党、初中时的校友刘新科教授,获得了他赠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诗话扶风》《心香一瓣》《书缘》等几部杰作,十分感谢!

近几天认真翻阅了他20多万字的人生回忆录《书缘》,从中受益匪浅。

我俩都是经历和命运相近的同龄人: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内战年代,成长于饥肠饿肚的困难时期,磨炼在史无前例的文革十年,成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盛世。这是大同。其次我们之间还有许多小同:故乡扶风农家出身,拉过架子车,深山砍过柴,高中就读于大城市的省级重点(刘是宝鸡长寿中学高六八届毕业),1968年因“文革”动乱而返乡并起身从教,1971年民办转公办,1978年枯木逢春大学梦圆,80年代家属户口“农转非”……

新科同志是陕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十年来,专注于文化教育科学的教学与研究,涉及领域广泛(中外教育史、教育学、中国传统文化、地方史等),厚积薄发,成果丰硕,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丰硕的成果来源于他执着勤奋、刻苦上进的强烈事业心和“四不”(不怕苦、不认命、不服输、不自满)精神。他从小就是个书迷,儿时为躲开家长的目光(家人担心书中有“毒”),麦草垛、猪圈棚都是痴迷而读的隐身之地。大学阶段,如《书缘》中所叙,更多知识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西北地区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陕师大图书馆中获得的,图书馆“晚上六点半开门,五点半就等候在门口抢座位”,古今中外,如饥似渴地攻读,两三年的时间写下了厚厚的十几本读书笔记。如今虽年逾古稀,但仍坚持与时俱进,手不释卷地读写。“少年时读书,壮年时教书,老年时写书,一辈子和书结缘”,这是他对自己一生视书如命的真实写照。

反观我,课外文学作品读的太少。小学和初中阶段,仅读过十多本近现代小说,对外国文学、四大名著只是在语文课本上见过一些片断,上高中以后就基本与大本文学书无缘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来越感到,我这个数学专业的理科生,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严重先天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凡是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深有体会。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知识融合,学科交叉,专业互依,各行各业尤其青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顺应潮流,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在各学科中的地位、比重正在得到明显提升和加强,高考将不再文理分科,中考、高考将增加语文命题的份量和难度。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对于不少理工科的学生,更要重视弥补文科方面的短板,全面发展。这也是刘新科教授和他的《书缘》带给我的一点启迪和感悟。

不怕苦、不认命、不服输、不自满。

---刘新科

刘新科教授简介

刘新科,男,1948年生,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章前村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1968年以前,曾在章村初小、延安南关小学、朱村寺小学、扶风中学、宝鸡长寿中学上学。1968 年10月上山下乡,先后曾在南阳中学、杏林高中、扶风高中、扶风县文 教局教研室、师训班任教。1978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1985年硕士研究 生毕业。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教 育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育史分会第四届、第五 届理事、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客座教授、陕西省比较教育研究会秘书 长、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 理事、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教育学原 理的教学与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5项;在《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 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8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有《国外教育发展史纲》《西方教学思想史论稿》《西安教育史》《现代西方教育思潮》,主编有《中国传统文化与 教育》《陕西历代教育家评传》《中外名师学行精华》《班级管理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等著作25部。其中3部专著、3篇学术论文获省厅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获国家高校教学质量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高校精品课程一等奖。

阅读 264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