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 一是通过粪口途径、二是通过接触传播、三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三、手足口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
幼儿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3~7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疱疹。
4.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
5.皮疹的特点
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四、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
1.勤洗手
洗手是最好的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方法,特别是幼儿玩过公共设施,从户外环境回来时,当然勤洗手不只是幼儿的事,家长们也要多注意,因为虽然成人免疫系统完善不易感染手足口病毒,但是作为家长的你们却是可以成为手足口相关病毒的携带体的,所以不管是面对手足口病还是其他病毒细菌都记得勤洗手。
2.勤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不二法则,而手足口病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是它的传播途径不仅是局限粪口传播,它还会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等进行传播。
3.勤消毒
肠道病毒最怕的是紫外线和高温煮沸消毒,可以对家中物品结合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消毒,还可以用84消毒液进行环境表面的消毒,如家具、座椅等,注意消毒液的稀释。
4.接种疫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分为2针打,在满6月龄至5周岁之间打,第一针和第二针之间需要间隔至少1个月。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EV71型病毒感染。虽然接种了疫苗不代表肯定不感染手足口病了,但是请家长们知悉在手足口病病原体中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最严重的病毒,而接种了EV71疫苗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确保感染后不会出现重症病例。
五、相关护理工作
注意饮食
1.饮食要少量多餐,清淡营养,以软或流食物为主;
2.不宜热饮热食或食用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口腔内部疼痛,引起幼儿厌食;
3.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残留物感染。
注意卫生
1.剪短患儿的指甲,避免挠破患处;
2.切勿用针挑破皮疹,引发感染;
3.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服、被褥,多晒太阳,保持清洁。
六、家长注意事项
1.如果孩子出现手足口或疑似传染病,切莫自行用药,应及时去医院治疗,及时告知班级教师,以便幼儿园采取措施。
2.孩子患病后要及时隔离,家里的玩具、用品等也要及时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
3.手足口病患儿经隔离期完全康复后,到正规医院开具复课证明经幼儿园保健人员查验后方可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