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这辈子只是最近才去了趟北京、天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得还是太少了。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天津是北京的门户。我一直向往来一次京津行,这次终于如愿。2024年1月11日上午,因为有一些事情需要办理,我坐高铁第一站从江苏东台奔向天津。由高铁的车窗向外欣赏旷野风光,领略不同地域的千姿百态,真的有点目不暇接。华夏之大,山河之美,近900公里路程朝发午至,不得不为时代的进步而赞叹,不得不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
当然,沿途所见也有一些感慨。也许是看惯了南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我觉得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即使离天津南郊几十公里的地方,目力所及,我粗略看到农村的乡间交通还不是多么发达,除了靠近集镇有一些硬化路面,农田间大多还是不怎么宽畅的泥土路。也许是因为高铁太快了,很少看到机动车从乡间道路上驶过。后来我小心地问天津的朋友:这里的农村在收割季节怎么把粮食运出去?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感到一些轻松:“现在收割运输都是机械化。”只是我依然有些担心:如此狭窄的泥土路,要想提高物流速度,不是那么容易吧?京畿之地尚且如此,可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多么的漫长!
天津印象
中午时分到达天津南站。天津不愧是祖国的直辖市,火车站周围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奔腾不息。火车站到滨海新区近70公里的路程,除了其间20公里左右的高速公路相隔以外,其他街面一眼望去,建筑雄伟、大气、亮丽,尽显现代都市的风貌和节奏。晚上我住在临海河而居的旅舍。海河穿天津城而过,一栋栋大厦夹河而居,一座座大桥腾空飞虹。早晨起来,沿河散步,寒气凛然;极目所见,河面开阔,视野空旷,冰封无际;偶尔有人在冰面上凿开一个小洞,坐在小凳上钓鱼。我记得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的河流曾经冻成可以行人的冰面,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家乡早已不见当年的景象了,想不到今日在天津城一睹千里冰封的壮观。
天津海河一景
家国兴亡自有时,一个城市的兴衰也自有其历史的轨迹和成因。
1214年以前,天津只是海河边的一个小码头。1214年以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叫直沽寨。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当时叫天津卫。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其后近40年,时为直辖市,时为省辖市,直到1967年为直辖市至今。
清末到北洋时期,天津一跃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航运和外交中心,一度成为亚洲第一大城市,其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临近首都,紧靠港口,交通和航运便利,适宜工贸。
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资源丰富。
清廷把很多官办企业放在天津,北方民族资本乐于投资在天津,外国人把他们的产业、驻华机构也集中在天津。“九国租界”是民族的耻辱,客观上促进了天津的崛起与繁华。
在历史演变中,有的城市却不兴衰落甚至泯灭了,比如鄴城,曾经与北周的都城长安、南陈都城建康并列为天下三大城市,传颂过铜雀台的佳话,留下过建安风骨的绝唱,创造过中国建筑的典范,最终却被隋文帝杨坚下令放火焚毁,熊熊大火燃烧数月不息。这个兴盛了近400年的六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之都从此一蹶不振,如今沦为一个籍籍无名的河北临漳县小乡镇,实在让人喟叹不已。
长城遐想
因为日程安排紧,我选择了参团游览北京名胜。1月12日晚乘高铁到达北京,当晚住北京丰台区玛雅酒店。次日清晨6点多,坐车80多公里游览八达岭长城。
通过检票口,沿坡而上,进入象征京师北大门的“北门锁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顿时袭上心头。
当日北门锁钥
时值三九天,八达岭的寒气逼人,天空纷纷扬扬飘着雪花。我随着游览的人群拾阶而上,终于登上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终于来了!毛主席老人家所作的这句广告词,不知迷倒了多少中外游客!我从关城向南峰攀登,踏着长城坡道上的板砖,一步步体验古人守关的情怀。板砖成弧度向下凹去,既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刻下了游客登临的印记。山风吹拂华发,雪花扑打苍颜,沿着城墙的垛口眺望,山峦重叠,山谷深邃,山坡陡峭,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爬过第三层敌楼,已觉心跳加速,浑然不似当年爬泰山三个十八盘的感觉。岁月不饶人,还是听从导游的吩咐:到三楼即返还。下楼更不轻松,因为是雪天,地面很滑,只能拽着缆绳慢慢下行。
出关后,回望关城,浑然虎距;岁月蹉跎,豪气益彰,倏然躁动于心,遂成《风雪八达岭》一绝:
老来一逞少年狂
兴上长城发已霜
试问廉颇能饭否
漫天风雪忆秦皇
当日风雪中的长城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千里寻夫,闻夫死,哭之十日,长城的城墙为之崩。悽悽惨惨的故事既演绎了爱情的坚贞不屈,也控诉了秦始皇的苛虐暴政。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虚构的传奇。秦始皇与这个故事风马牛不相及,却承担了千古骂名。
故事最初的原型出之《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故事主人公杞梁为国捐躯后的情形:“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齐庄公从战场回来,遇到在郊外迎接丈夫灵柩的杞梁妻。齐庄公想派人乘便在郊外吊唁杞梁。杞梁妻一口回绝:“我丈夫如果有罪,哪里还能麻烦你们来吊唁!如果无罪,我的亡夫还有寒舍在,我不能在郊外吊唁他。”齐庄公就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这个史实里既没有孟姜女的名字,也与哭倒长城完全不沾边儿,甚至没有提哭的情形。
到了《礼记·檀弓下》,增加了哭的记载:“曾子曰: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
及至汉刘向的《列女传·齐杞梁妻》,故事情节渐渐丰富起来:“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这以后,杞梁变成了范喜良,杞梁妻变成了孟姜女,齐国的“城为之崩”演绎成秦长城城墙为之崩。《孟姜女哭长城》遂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成为中国四大爱情传奇,秦始皇也就成了“背锅侠”。
其实,就事论事,不及其余,秦始皇筑长城,还是有其巨大历史功绩的。秦长城对防止匈奴骚扰,减少冲突和战争发生,保卫边疆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21196.18公里,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在历代长城的遗迹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和力量。
秦代:在原先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的基础上,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
固阳秦长城
汉代:汉武帝时期,修筑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外长城”。与秦长城以土、石、木材和瓦件等为主用料不同,外长城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以沙子和石子为主。2006年笔者由新疆返回途中,坐火车过甘肃境,同车旅客忽然惊呼:“快看,坍塌的古长城!”我向车窗外看去,莽莽黄沙间,依稀可辨的小土堆不时的冒出一垛,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曾是古战场!世间万物终究熬不过岁月的风霜,汉长城由于以沙土为主要材料,历经两千多年,终于在这里沦为历史的陈迹!
坍塌的汉长城
明代:修筑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北京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总长度8851.8公里。
长城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她告诉世人,什么叫众志成城,团结统一?什么叫坚韧不屈,自强不息?什么叫开放包容,守望和平?长城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奥林匹克公园猎奇
1月13日下午,游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一进景区,给我的观感是大!——建筑雄伟;旷!——一眼望不到边;奇!——造型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叹为观止。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市区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总占地面积1085公顷,是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区域。其中,南部是奥林匹克中心区,集中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重要场馆;北部规划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占地约680公顷。我们游览的是奥林匹克中心区。
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三大建筑别名分别叫“鸟巢”、“水立方”、“折扇”。形象贴切,以致很多人只知其别名,不知本名。
“鸟巢”占地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9.1万人,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外观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鸟巢
“水立方”又称“冰立方”,是一座由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建设的奥运场馆。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可以容纳17,000名观众。外观如同一个冰晶状的立方体,造型简洁现代。它与圆形的“鸟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
天圆地方
“折扇”“总面积约9.8万平方米,以中国折扇为设计灵感,采取波浪式造型,屋面轻盈而富于动感,与平顶造型的“水立方”和单曲面造型的国家会议中心,构成和谐统一的现代化都市风格。
折扇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我们听导游介绍了“北京最牛钉子户”趣闻。园内有一座北顶娘娘庙,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两次重修,是北京著名的五顶八庙之一。
北顶娘娘庙
奥林匹克公园最初设计图上,“水立方”就在北顶娘娘庙附近。“鸟巢”和“水立方”是与中轴线对称的,要求四周建筑必须全部拆除,北顶娘娘庙在拆除之列。
据说拆除时发生了三件灵异怪事:
第一件怪事,2004年8月27日下午,工人们刚刚拆掉北顶娘娘庙的两扇大门,突如其来的大风就将工地的铁皮围栏卷到高空盘旋;铁架倒下砸在多辆汽车上;一座工人宿舍随风卷跑,又狠狠砸在地上;一栋办公楼的屋顶被风刮走,不翼而飞;四十多名工人受伤。现场被夷为平地,一片狼藉。北顶娘娘庙却完好无损!
另两件怪事,一件是施工现场意外挖到一个洞。里面全是蛇;一件是工地由于不明原因停电后,晚上北顶娘娘庙里却灯火通明,而当时里面没有电源。
据说高层因此决定放弃拆迁北顶娘娘庙。“水立方”从设计图上,向北移动一百多米,略微偏离原来设计图上的中轴线。人们就把北顶娘娘庙说成北京“最牛钉子户”。
事后专家解释当时的大风叫“尘卷风”,指在地面气层中逐渐形成的旋风,因地面空旷,出现“尘卷风”很正常。拆迁附近原本比较荒凉,有蛇也不奇怪。无电的庙宇里出现灯光?恐怕当时有人在庙里点蜡烛了吧?
灵异现象见仁见智,专家有科学的解释,民众有心底的疑虑。比如,北京市区55年有气象记录的历史中,为什么从未出现过“尘卷风”?那么多建筑都有损毁,为什么娘娘庙安然无恙?这些疑问解释起来一定很费力。但“钉子户”终究“钉”在那里,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古老的风水易理。
在祖国的怀抱里
1月14日清晨,天微曙,旅游团一行跟随摩肩接踵的人群,进入天安门广场。明清时的广场是封闭的,也没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如今的广场是1958年毛伟人下令扩建的,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据说面积是莫斯科红场的9倍!站在人山人海,一望无边的广场上,不能不佩服伟人广阔的胸襟。我仿佛听见祖国母亲的心脏在跳动,而渺小的我却似躺在母亲的怀抱里。
广场北面是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始建于明朝1417年,之前叫“承天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承天门毁于战火。清朝于1651年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因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天安门变形严重,经毛主席批示,周总理挂帅,于1970年原样不变,尺寸不变,在原基础上重建天安门。面向天安门,我仿佛听到毛伟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最强音。
天安门广场
广场的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立于碑前,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先烈的英魂在俯视着龙的传人,他们似乎期望寄托遗志于后之来者,把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发扬光大。
最能撼动每个游览者心魄的是纪念碑背面由毛伟人起草,周伟人题写的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为中华崛起而捐躯的先烈们自当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人民英雄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是壮观巍峨的人民大会堂。因为日程安排紧凑,我们未能进入参观。
人民大会堂
国家博物馆
当日7:35分,在军乐团演奏庄重威严的国歌军乐声中,国旗迎风冉冉升起。那一刻,万众瞩目,心潮澎湃,国旗如巨龙腾空而飞,引领中华儿女奔向幸福的远方。
心中的神
这次来首都,最大的心愿是瞻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遗容。
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部。看完升旗仪式后,我们就随着前来瞻仰的人群,进入毛主席纪念堂。堂内寂静肃穆,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默默注视着老人家的遗容,踽步缓缓从水晶棺旁走过。多想能再看老人家一眼呀!可是等不得!前来瞻仰的人太多,只能匆匆别过。老人家身躯高大,面容安祥,他似乎感受到仍然和他毕生为之服务的人民在一起。
毛主席纪念堂
大多数如我这般年龄的人们心中,毛主席是如神一般的存在。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不像西方人那样固执,有神论者也不一定只信奉某一尊神。就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这世上有神,哪一尊神也比不上毛主席!因为是他带领亿万众生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其他神的法力只在宗教的经典传说里,不在现实中。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公知精英们曾经叫嚣要让毛泽东走下神坛。其实毛主席从来没有以神自居,但毛泽东思想的光芒,却让亿万民众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的力量,最终走向何方?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千秋万代自有后人评说。个人以为,毛主席是前无古人的伟人。至于后之来者,全世界到目前为止,谁是比肩者?原以为普京大帝可以望其项背,可惜俄乌战争却让我们深深体悟到,毛的文治武功无与伦比。
近代史以来,中国出现过许多伟大人物,但是伟大和伟大相比较,才能显出毛主席更伟大!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证明,只有毛主席掌握航船,中国共产党才从胜利走向胜利。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依然是治国安邦的定海神针。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什么时代最能体现大同式的公平?什么时代吏治最清明?老百姓心里有杆枰!
天坛冥思
从天安门广场出来后,导游带我们游览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总面积273公顷,原名“天地坛”,始建于1420年,可能因为1530年另建了地坛,所以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整个布局分为内坛和外坛。进入公园,给人的感觉是,外坛古柏森森,虬枝挺拔,庄严肃穆。内坛布局严谨,构造奇特,气势恢宏。主要建筑物,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南北建筑由丹陛桥相连。其两重环墙的南部为方形,象地;北部为圆形,象天,寓意“天圆地方”。
圜丘形圆象天,坛高三层。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称作天心石),每层四面台阶各九级。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据说站在天心石上发声,四周会传来悦耳的回音,使人沉浸在"上天垂象"的声响幻境中。
圜丘
圜丘祭天礼仪始于殷商,至周朝,帝王开始在南郊建圆形祭坛,称为“圜丘”,以祭祀天神。历代中国帝王通过圜丘祭天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使祭天成为维护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而明清两代帝王则把祭天的仪式展示到极致。
祈年殿是天坛公园的主体建筑,位于祈谷坛中央,是皇帝春季祭祀皇天上帝、祈求五谷丰登的主要场所。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
当日祈年殿
“祈年”并不是祈寿的意思。“年”的本义是“稻谷成熟”,因为稻谷一年一熟,后来才有了”岁“的引申义。因此,祈年殿就是祈求丰收的殿。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其建筑寿命很难逃避大自然的浸蚀,祈年殿也不例外。1420年始建,却于1889年焚毁于雷火,次年重建,1896年完工。我们现在见到的祁年殿,其历史不到130年,而且还经过1970年以后的重新修建。岁月是把杀猪刀,无论对人还是对物。
连接圜丘坛和祁谷坛的是长360米的丹陛桥,因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
中间的路称“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的路称“御路”,供皇帝专用;西侧的路称“王路”,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此道行走。而今游览的人们,非神非帝非王公,既然无路可走,索性放开脚步,爱走哪就走哪!
丹陛桥
外坛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柏树,平添了天坛的神秘气氛。有的古柏已经600多岁,特别是那棵“九龙柏”,形态奇特,条条干纹虬劲盘结,如九龙飞舞,栩栩如生。传说乾隆皇帝在一次祭祀后,忽见九蛇游至坛墙外消失,抬头间赫然发现此柏如九龙盘立,顿悟乃神蛇幻化,故命名为“九龙柏”。也许,这不过是有意附会而已。
当日九龙柏
祭天传统源自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他们通过祭祀的形式祈求神明给予恩泽和宽恕,赐福于世间。天神是谁?在哪里?恐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会有不同的说法。天命是什么?有神论者也会阐释出许多命理。
孔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观《周易》,知中国古代先民中的精英们对当时世界的认识神秘精深。我的感受是,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质疑它,但不必轻易地去否定它,因为当今的科学也未必能全部解释其中合理的内核。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而人在进化过程中,可能丢失了原先作为动物所具备的一些感知能力。比如某些动物能感受到次声波,而当代人已感受不到,谁知道当初先民们总结易理的时候,还有没有这种类似的功能呢?假设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易理是否凝结了“天人感应”的顿悟呢?从这个维度去探索,我们对易理,对天命天神的理解应该另辟蹊径。我想,如果揭开神秘的面纱,天命实质上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天神,天意,天子”,其间应该附会了更多的政治属性。山洪暴发,自然会伴有泥石流,居下游者必遭其殃;高温干燥多发森林火灾,居其中者定有性命之虞;古代帝王如果误民生,失民心,丢强权,王朝必然覆灭。这就是天命,即使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去祭天,天也不会保佑你。否则,中国的朝代,自商周以后,再也不会有秦汉,也不会有唐宋元明清。据说崇祯皇帝也还算勤政,但苍天保佑不了他的大明江山,因为天下大势难以让他挽狂澜于既倒。清朝帝制的覆灭,也是如此。人间正道应该是尽人事,顺天命。新中国作为历史新纪元,并没有去天坛祭天,国运昌盛也已经75年,这便是很好的佐证。
恭王府里说反腐
本来按照参团旅游合同约定,1月14日下午的行程是参观故宫。可临去时,导游告诉我,由于我是本团最后一个报名的,旅行社没有替我抢到故宫的门票。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很恼火,有一种被骗了的感觉,因为我跟旅行社签的合同上明明写有这个游览景点。导游说,要不你一个人去恭王府吧,旅行社有恭王府的门票。当时真想投诉这个旅行社!但转念一想,木已成舟,再投诉也于事无补,而且导游的服务还算尽心,旅行社做生意也不容易,因此我决定游恭王府!
恭王府内游人如织,一个个导游不停地向自己的团队讲述恭王府的前世今生。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王府,它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1776年,乾隆时期的宰辅、大学士和珅始建和第。1799年,和珅被嘉庆皇帝“赐令自尽”,和第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嘉庆胞弟庆亲王永璘所有。但因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这座豪宅的一半仍归固伦和孝公主居住。1852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续建部分建筑,改名恭王府。
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 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
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一入府邸,庄重肃穆,气宇轩昂之感油然而生。
中路是银安殿和嘉乐堂, 银安殿是恭王府的正殿,当年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该殿于1921年元宵节夜因烧香失火被毁,2007年后复建。如今银安殿内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类图片、画像和文字说明,便于游客了解清代和恭王府的一些历史。但由于缺少当年的硬件陈设,难以让人感受作为王府正殿的氛围,更像一个展览馆。银安殿后的嘉乐堂在恭亲王时期,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
当日银安殿
东路有多福轩和乐道堂, 和珅时期,多福轩(当时称为“延禧堂”) 和乐道堂是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的居所。恭亲王时期,多福轩是恭亲王奕訢的客厅兼书房,乐道堂是他的起居处。
西路为葆光室和锡晋斋。葆光室在恭亲王时期,是秘密客厅,接待王爷至亲所用。锡晋斋曾是和珅的住所,室内用千年不腐的金丝楠木装潢,被列为和珅“僭侈逾制”的二十大罪状之一
锡晋斋
府邸和花园之间横卧着180多米长的后罩楼。后罩楼始建于和珅时期,民间盛传后罩楼为和珅的“藏宝楼”,此楼每一间房子的窗户都不重样,据说和珅从窗户的样式和花纹就知道该房间所放何物。恭亲王将后罩楼底层中间改为佛楼。游客们看着这么长长的后罩楼,感叹和珅当年得藏着多少宝贝呀!
当日后罩楼
进入花园前,经过风格独特,融会中西元素的西洋门,西洋门也是恭王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花园部分,有“福”字碑、蝠池、大戏楼等众多著名景点,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曲径幽台,自是王府气派。
福字碑的“福”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被刻在石碑上,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恭王府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不知和珅通过什么手段得到此碑,把它镶嵌在滴翠岩下的山洞里,传说福字碑正好与风水中的龙脉相合。当年嘉庆抄家时,本想拿走福字碑,因为担心拆碑会断了龙脉,只好命人用石头把福字碑全部封起来。
福字碑
蝠池因形似蝙蝠而得名,池四周遍植榆树,春夏之交,状似铜钱的榆荚落满蝠池,寓意福贵双全。
蝠池
大戏楼与后罩楼、西洋门同为恭王府“三绝”之一,建于同治年间(1862一1874),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这座戏楼是我国古代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据说戏楼在戏台底下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得音色纯正自然,观众身处戏楼任何位置,都能不借助传声工具清晰听到演员的本色发音。可惜我们游览时不开放大戏楼。
大戏楼
没有和珅这个巨贪,就没有今天的恭王府。据《杌近志》记载:和珅“其家财先后抄出,值八百兆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之半额而强。”就是说,1799年,和珅被抄了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所以当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有个导游调侃说,和珅还是有功劳的,现在的恭王府每天收入不下于40万,一年起码一个多亿。虽是调侃,我却认真在网上搜了一下。可惜让我把和珅的功劳搜没了。查恭王府博物馆《2023年部门预算表》,年预算收入不到12980万元,预算支出13870万元,收入中还有财政拨款1542万元。如果不算拨款收入,一年还亏损2432万元。这让升斗小民的我大大失望,本以为国家抱了个金砖,到头来却是个大窟窿!当然,居庙堂之高者算的是政治账和大盘经济账。恭王府博物馆的运营,保护了文化遗产,带动了首都的旅游经济,这个账不是普通百姓能算的。
贪腐是古今中外的顽疾,要想实现“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的理想社会,实在是太难了!古代的官员即使贪,很少有把财产转移到国外的手段。像和珅,如果他能把八亿两白银家当的一半转移到国外,嘉庆恐怕就不会把他赐死了,至少嘉庆会对和珅说:“和爱卿,朕想和你好好谈一谈……”
我想,当今根治腐败的有效手段,首先应该是民主监督,而民主监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应该是官员财产公示。据说2021年越南已经成为世界上第138个官员财产公示的国家。官员财产公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可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可以,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可以,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呢?
忽然想起黄炎培先生早年在延安,与毛主席商讨关于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的对话。毛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举世纷纷憎腐败,黎元千载忆毛翁。神兮如记周期率,当向天堂革弊风”。
匆匆来过颐和园
1月15日下午,游览颐和园。因为提前订好了晚上返程的火车票,我在颐和园只能是“游色匆匆”,草草掠过几个景点,便提前离团去火车站。
颐和园(1888年之前称清漪园)是中国清朝时期,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建成的皇家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全园占地约3平方公里,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重建,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建国后,国家对颐和园不断进行修复,让它重放异彩。
一进颐和园,既让人领略湖光山色的秀美,又让人感受到皇家气派的庄严。简单说,颐和园可分为行宫和御苑两部分,而御苑主要有湖光、山色两大景。
进园后我们先游览行宫部分。主要建筑有:仁寿殿,慈禧和光绪皇帝园内临理朝政的地方,也是光绪策划戊戌变法的场所;乐寿堂,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寝宫;玉澜堂,光绪被慈禧囚禁于此,也是其寖宫;宜芸馆,光绪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
当日仁寿殿
光绪皇帝虽然位尊九五,但一生都活在慈禧的手心里,也是够窝囊的。1898年搞了个戊戌变法,刚刚施行103天,就被慈禧搞政变推翻了,光绪从此被软禁在玉澜堂,直至被慈禧毒杀。戊戌变法的革新措施,比如办学强军,工商立国,开放言路,刷新吏治等,还是顺应历史潮流,利国利民的。如果真能实现,中国的历史自当改写,可惜没有如果!
我仔细瞧了瞧这几座建筑内的陈设,以草民的视角看,慈禧也好,光绪也好,他们活得实在不如今天的百姓!那些座椅虽然威严气派,哪有今天的沙发坐着舒服!你看他们睡的床,只有80公分左右宽,怎么不担心夜里从床上掉下来?皇后、妃子侍寝,不嫌挤吗?真不如现在2米甚至更宽的床睡着惬意!
御苑景色怡人,正值下午3时许,寒风料峭,夕照耀金。站在昆明湖北侧728米的长廊内远眺:北侧的万寿山,排云殿、佛香阁排云冲霄,蔚为壮观;南面的昆明湖,湖面冰封,17孔桥在夕阳中,映射出神秘的色彩。
长廊
万寿山全貌
昆明湖17孔桥
昆明湖约3000亩,大概是西湖面积的三分之一。年轻时读毛主席《和柳亚子先生》诗,末联有“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不解这昆明池在哪里?难道是昆明的滇池?如果在昆明,与柳亚子有什么关系?后来才知道昆明池就是颐和园的昆明湖。毛主席的意思是,你柳亚子先生不要想着学古人严子陵到富春江去隐居,就在昆明湖颐养天年,和我们一起共商国是吧!
但仍有一个疑问,颐和园的湖怎么叫昆明湖?有了网络,不要去图书馆查资料了,方明白这是乾隆受汉武帝在长安建昆明湖的启发,把颐和园的湖起名昆明湖。汉武帝建昆明湖是为练习水战征服据有滇池的古滇国,后来收服滇国究竟有没有用到水师不得而知,但攻打南越、朝鲜却是用上水师的。长安的昆明湖早已泯灭在岁月的烟尘中,而颐和园的昆明湖却依然风景秀丽。可惜乾隆只是慕汉武帝拓土开疆之名,并非效其强军备战之实。如果真的从他那时起下决心强军御敌,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清漪园和圆明园也就不会屡招劫运。回顾历史,总有一些让人心情沉重的话题,不说也罢。
颐和园确实很美,北京确实令人神往,有机会,下次再来!
2024年2月初稿,2024年4月完稿
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一部分当日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