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我们班级的区域活动娃娃家也是幼儿在区角游戏选择中的热门选择,我们的游戏故事也由此而来……
游戏目标
1.幼儿喜欢参与角色游戏,对游戏活动感兴趣。
2.能用语言、动作再现爸爸妈妈照顾小朋友的情景,增进对家庭成员中各个角色的认识。
3.建立并遵守游戏规则。
我们的讨论
(一)娃娃家里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
“妹妹。”
“哥哥,姐姐。”
“……”
最终决定了以上几个角色。
(二)每个角色可以做什么?
娃娃家里可以扮演这么多的角色,那每个角色都可以做什么呢?
“有奶奶,奶奶会煮饭。”
“妈妈可以给宝宝洗澡。”
“爷爷奶奶可以看书看报纸。”
“爸爸妈妈陪宝宝睡觉。”
“爷爷照顾宝宝。”
幼儿经验
幼儿对于娃娃家的第一反应是新奇与欢喜的,刚进入娃娃家的时候,幼儿的兴趣性很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大部分幼儿都是这里弄下那里弄下,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玩、想要什么、怎么玩。幼儿在区角中就会显得漫无目的和不知所措。在师幼的谈话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中的相关语言,也让幼儿回忆了生活中的经验。
教师支持
通过讨论也发现给孩子提出了玩具不足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我们请幼儿一起讨论娃娃家可以怎么更好地玩,以及娃娃家需要添置的东西。而且在游戏进行中,孩子往往会忽略了真正生活中角色的定位,这时师幼共同回忆游戏出现的问题,谈论解决的对策。让孩子回忆现实中爸爸妈妈的情景,从而让幼儿模仿,促使孩子更加感兴趣进行游戏。
03游戏计划
娃娃家里有这么多可以扮演的角色,小朋友们也非常积极地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娃娃等玩具。
那么你想怎么玩呢?
“我想带娃娃洗澡。”
“我想在娃娃家哄娃娃睡觉。”
“我想在娃娃家做家务。”
“我想在娃娃家炒菜。”
幼儿经验
在做游戏计划阶段,孩子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画笔画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听,孩子们能够大胆地用画笔去记录和表现,虽然线条不够优美,画面也比较凌乱,但却能看出孩子们与日俱增的表现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教师支持
无论在游戏前还是在游戏后,我们都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聊天”,说说自己想要的游戏是什么样的?自己需要怎样的材料等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自由表达的平台和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做幼儿游戏的引导者。
游戏实录
(一) 初探娃娃家
初步确定角色,制定计划后,小朋友们开始了第一次的游戏尝试......
刚进入娃娃家的时候,幼儿的兴致很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大部分幼儿都是这里弄下那里弄下,虽然制定了计划,但是有的幼儿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玩、想要玩什么、怎么玩?幼儿在区角中就会显得漫无目的和不知所措。
“老师这个是用来做什么的呀?”
“我不知道我要怎么做。”
我们发现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对角色意识不够清晰。
发现问题
孩子们虽然知道不同家庭成员在家里会做的事情,但是他们互相之间没有交流合作,各玩各的,结果导致大家不断影响到彼此的游戏,还经常面临争抢玩具的“恶性”事件。
教师支持
幼儿行为的分析:
1.幼儿具有初步的自主游戏行为。游戏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材料进行炒菜、喂娃娃的角色扮演。
2.有的小朋友善于观察,有较丰富的炒菜生活经验。能按照切菜、倒菜、炒菜的步骤进行游戏。
3.有的小朋友具有初步的角色意识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她能自主扮演妈妈,进行“盛菜、喂饭、讲故事”的游戏,并能边做边说,体现出妈妈对宝宝的爱。
4.幼儿的整理意识较弱。一直到宝宝喂饭结束后,桌子也没有人收拾,碗也没有人洗。
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大多来源于模仿,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有重要的影响,让幼儿更多的去了解父母在家所扮演的角色及职责能更好的渗入到娃娃家游戏中。
在游戏前教师对每个角色进行了讲解,巩固幼儿对角色的认识。
(二)第二次游戏——角色分配
根据上一次的游戏经验,在本次活动开始前,我们在班级开展谈话活动,再次明确了娃娃家的游戏规则及角色分配,以便进一步推进游戏。
“去超市选购蔬菜啦!奶奶平时也是这样去买菜的。”
“快到饭点了。妈妈先做饭给宝宝吃吧!”
“ 妈妈还没做好饭。宝宝又哭了,宝宝是想吃东西了吧?”
幼儿经验
在本次的游戏中,幼儿对娃娃家的游戏水平,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幼儿融入到了游戏角色中去,幼儿能够有条理地完成帮助娃娃穿衣服、给宝宝喂饭等行为。
教师支持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娃娃家游戏和他们的生活最为贴近,因此十分喜欢进行相关游戏。教师通过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运用到游戏里,从而推进游戏的发展。
指导策略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在《“趣”玩娃娃家》的游戏过程里,结合小班幼儿爱模仿、行为受情绪支配,游戏行为片段化等年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班的游戏活动进行指导:
1.环境暗示
教师在环境中可以将一些礼貌做客的图片,生活能力的步骤图放到娃娃家,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
2.平行介入
出示娃娃家物品,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认识的物品的使用方法并示范。如:扮演小客人到娃娃家做客,提醒幼儿要讲礼貌,友好待人;并以身作则轻拿轻放玩具,玩具玩完后要及时归位。
3.游戏分享与评价
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情况导入活动。组织幼儿讨论:怎么样才能做好娃娃的爸爸和妈妈?“两人一起游戏时,要怎样做?
4.家园共育
教师在日后可以引导幼儿多观察家庭成员的对话和行为,同时指导父母多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这将有助于幼儿持续开展角色游戏。
通过此次游戏,我们看到小朋友们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的不会玩、不会分配角色逐步有了主动分配和协商分配角色的意识,他们的交往能力、想象能力、分享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娃娃家角色游戏对小班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