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教育孩子,我们绞尽脑汁做得更多,可为什么到最后他们却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当“空心病”成为社会焦点,不由让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错?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教育”的真正含义。
老师和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有一个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地说:在去上海的轮船上,一天晚餐过后,同行的同学们都上甲板观风景玩去了。
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有任何人要求,到了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孩子独自在船舱里拿出书本,若无旁人地开始学习起来。
带队的老师感叹到:“这就是习惯!”
学习习惯指的就是: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去学习,这就是孩子自身内在的秩序感在起作用。
在孩子内在秩序感的驱动下,孩子会按照习惯在特定的时间做这件事。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
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早期教育花1公斤之力=后期教育花1吨之力。
幼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间,幼儿习惯的培养,大多都是靠着老师和父母的示范和引导。
孩子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是否能雕塑成精美的作品,功夫还在老师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