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小学教科室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白蜡·师说』

校刊2024年第十期

主办:三棵树小学教科室

2024年第十期

主编:李嘉新 陈王利

编辑:陈    也 付姗姗

校对:朱爽爽 杨欣蓝

签发:刘    青

卷首语

执一盏明灯,

将无涯的学海化为屡屡春风。

擎一段岁月,

将恢弘之志点缀在青春的扉页。

美文欣赏

放下面子,拥抱教育的广阔天地

——《育人故事》读后感

何欣然

在2024年暑期,也是无意中我从朋友圈看到邱月老师分享的这本书,其中一页有句话对我特别有感触,于是我便从网上买了这本书开始阅读,这是一本关于教育智慧与实践的书籍,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案例,从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家校共育,与学生共成长等几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智慧和方法。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和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班主任,当我们不再把个人的面子加注在班级管理上,我们的教育之路会开阔很多。”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传达,更是一种教育实践的指导。

首先,这句话强调了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心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班主任往往被视为班级的权威象征,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氛围和学生的发展方向。然而,这种权威往往伴随着对个人面子的过分关注,使得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可能会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当我们放下个人的面子,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更加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而不是满足班主任的个人需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潜能,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们。这意味着班主任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此外,这句话还启示我们,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班主任不应该固守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而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这要求班主任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从每一次的教育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时,班主任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挑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放下个人的面子意味着班主任需要具备更高的自我修养和教育智慧。这包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真诚关爱、对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对教育创新的不懈追求。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教育之路自然会变得更加开阔,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班主任的责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坚信,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创新。而当我们能够放下个人的面子,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教育之路将会变得更加宽广,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成长需要教育,教育需要陪伴

黄凤玲

今年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教育伴随着成长》这本书,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刻,作者蔡朝阳说:我想要每一个童年都被温柔对待,是的,我们的孩子的童年并不是无忧无虑的,童年自有童年的艰难,而且这个艰难,一点儿也不比成年人的艰难更少或者更轻。然而即便你知道有些艰难,也无法替代孩子们去经历这些艰难,同时把他们留在蜜糖罐里,这既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当我拿到这本《教育伴随着成长》时,第一感觉就是雪中送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工作者,同时作为一个母亲,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会越来越觉得童年的重要性,童年教育将会伴随着一生,我读完此书,受益匪浅。 

本书告诉我们:这里的教育更多的指向家庭教育,在原生家庭之中,在与家人父母的相处之中,儿童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情感,思维方式,话语逻辑等等。至于之后的学校教育,即便有很多重要的影响,也很难再进入这个生命最初形成的那些核心之中。所以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接力赛上的好搭档,好伙伴,双方都需要尽力,在每次交棒前都要全力以赴,而且也要让交棒和接棒之间扣合完美。是的,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如果只是一味地怪责对方不负责任,交接不力,那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可见要真正教育好下一代,家长和教师必须通力合作,并肩同行。

面对孩子们成长中的艰难,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和陪伴,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守护者。一般而言,父母或老师就是守护者,有了这个守护者,孩子们的童年便会被赋予一种安全感。孩子们必然会成长,而这个成长,很多时候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未来的人生道路,无论平坦还是坎坷,孩子必将勇敢地独立前行,而作为老师。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深刻地知道,我们完全不可能代替他们去经历这种成长。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一点,那就是将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曾经的经验,通过一封信的形式去告诉我们的孩子。纸短情长,言不尽意,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知道,无论以后发生什么,也一定在某处,还有人深深的爱着我们的孩子。

本书告诉我们管理自己的情绪,就意味着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出现矛盾,出现冲突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归责于别人,去强调自己的委屈,可这样通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作为一个小学高段的班主任,每天要面对很多的学生,也要面对很多学生的家长,你知道让我难过的一点是什么吗?我最难过的不是他们成绩不够好不爱学习,而是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样子,真的,我听得最多的是他们对彼此的抱怨,孩子抱怨妈妈不理解自己,妈妈抱怨孩子不够努力不够争气。在这种长期互相抱怨的环境下,他们都忘了,该怎样好好的和对方相处。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着对方的,能够好好的说话。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真的是一个很高级的技能,很多大人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因为它真的很难。

读完此书让我对孩子沟通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今后与孩子们在进行沟通合作中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再好的理论都需要付诸实践,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沟通说话的技巧,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以爱护苗,治半亩方塘

贾莉

暑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成尚荣的《最高目的》,第四章节的教育从爱和尊重开始这里让我感受颇深。让我想到了我的教育经历。有人曾说:“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阳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开心的一笑、灵机一动的言语,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班主任的工作,更是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前进道路。

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上学年我接手的班级里有55个孩子,他们各具风格,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内敛温柔,有的热情张扬... ..我用自己对学生的爱去关心我的每一位学生,让爱成为班级管理中的情感基础,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他们茁壮成长。

一、用爱拨弹学生的心弦

 我们的小徐同学是个行为偏差生,对学校纪律一点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但是他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在和原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孩子之前有过一些偏差行为。当了解到这些行为可能存在的危险性时,我在第一个月先默默观察他的行为表现。第一个月期间,他在班级的表现很积极,想给我这个新班主任留下个好印象。我也根据他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例如在班级劳动的时候,他积极主动承担拖地的任务,我便立即表扬了他。经过了一阵子相处,我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他不仅在态度上存在问题,而且有时情绪控制不当。有次,他和同学发生矛盾,产生了肢体.上的冲突。在让双方冷静下来后,我找他一对一的聊天。在倾听了他的讲述后我先耐心地和他梳理事情发生的过程,并对问题的症结进行了调解。在深入地沟通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着,我跟他多次强调,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要控制情绪,和同学友好相处。在沟通过后他意 识到班级也是他的“家”,这个家需要每一个成员的爱护, 班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同学的荣誉。同时,我告诉他同学和教师都会像家庭成员一样关心爱护他。看着他满不在乎的样子,我知道他不会轻易相信班集体就是他的家。光靠说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靠爱心和耐心让他真正感受到班级的爱。之后,我常利用空闲时间和他谈心。渐渐地,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他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关爱,并开始接受班级这个家。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中,他踊跃报名,并在校运动会短跑比赛中获得了第一的好成绩。看到同学们为他欢呼的样子,他的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他与班级的距离又进了一步。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他这样的孩子,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用爱奏出学生的心声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因此,我以爱为媒介,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看到小徐的转变,我决心实行下一步计划,帮他转变学习态度。我和他一起探讨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话题。我先与他聊了他感兴趣的话题。在话题的进行中进一步引导他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都需要好好学习。如果一个人不想求知,那便很难进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看到他对学习态度的微转变,我趁热打铁,让他确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我不断地鼓励他。他也不负所望,在一次综合练习中进步了,获得了同学们由衷的肯定!同学的帮助对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借同学的力量,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同学跟他做同桌,目的是发挥同伴的力量。调整位置前,我先和该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要耐心地帮助他,督促他,使他进步。该同学答应了,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有时,该同学也会不耐烦,说他消极厌学...此时,我先告诉该同学要有耐心慢慢来。再和他私下沟通。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表扬了帮助他的同桌以及其他同学。师在同学们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更努力学习,更遵守纪律,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子师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孩子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不师师断感化。

三、把爱洒向每一个角落

老师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作用。要做一名深受学生拥护的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应该在自己和学生中架起一座互相依赖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在感老情和心理.上产生协调的共鸣,用情感去感化,用诚心去劝导,用耐心去说服,用爱心去慰籍。作为一个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位学生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筑牢宣传主阵地  提升学校影响力

——读《从优秀走向卓越》有感

李太详

暑期阅读了郑立平先生编著的《从优秀走向卓越》一书,书中概述了10位全国名师的成长路径。我从中窥得一二,成为卓越名师者,在自主发展历程中,遵循“自我觉悟——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三个发展路径,他们是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

在我校新领航者履职到岗会议上。杜利强主任语重心长的强调“经开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三棵树小学,三棵树小学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努力”。

话在耳畔,激荡心底,步出校门,回望门石,在心头叩问: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握着一支笔,在书写着树小的历史,多年以后,白蜡树下,回荡着怎样的跫音?‌

新领航者肩负着区教育党委的殷切嘱托——点燃三棵树小学教师的激情。我走进“自我觉悟”阶段,我想,欲点燃教师激情,就要让白蜡树下的“好声音”传得开,叫得响,有回声。要让学校的精彩瞬间、育人活动和优师优生等出现在橱窗里,出现在海报和展板上,出现在公众号和网站上,出现在新媒体上。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滴池水都润心,让每一名教师都澎湃。

办公室宣传工作要坚持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深入挖掘三棵树地域传统文化,以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维度为宣传内容,聚焦我校阶段性工作特点和师生现实需求,增强新媒体宣传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一、旗帜鲜明把方向,主流引领促发展

教育媒体宣传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事关学校发展方向和道路,事关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校微信公众号要充分发挥校园“第一发布媒体”的作用,讲好白蜡故事,对内鼓舞士气,对外提升我校影响力。

微信公众号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为契机,高唱主旋律。围绕庆祝国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集中发布“我与祖国”同框系列活动;围绕“树优杯”教学大赛,发布获奖优胜教师专题报道;围绕全校大事记,进行四次【白蜡·月札】专题报道;策划制作“欢迎教师节”“共话中秋节”等鲜活报道,展现我校新气象。

二、守正创新重质量,多维宣传添活力

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创新,多想新点子、新办法。做好宣传工作,更加需要创新,加强传播手段和内容的创新。

1.利用LED电子屏做好信息宣传。电子滚屏内容滚动播放,内容承载量大,是校内文化宣传的主要窗口,要求做到日更新。电子屏内容可分为五块:一是历史上的今天——“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这一块内容能够引领学生回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启迪智慧。二是每日简讯——“知晓天下事”(包含校内简讯和国内外简讯)。校内新闻能够让师生及时了解学校重点活动,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人民日报金句——“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文化涵养。

2.利用展板宣传树小优秀教师。教师节表彰,“树优杯”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教师表彰,月度教职工大会表彰,最美(优)教师,市、区各类表彰,办公室进行整理,安排制作展板。

3.利用条幅营造活动氛围。大型多动,重大节日,新生入校,办公室都会悬挂主题条幅营造氛围。利用抖音号和视频号宣传学校精彩瞬间。

三、信息规范显专业,严谨发布重品质

作为学校的窗口部门,办公室要做到严谨、高效、全面。为了提升宣传效果,扩大影响力,宣传好各处室活动、学校活动,讲好、宣传好树小故事。

1.加强宣传意识,把我们的工作晒出来。

我们科室开展的工作和活动不单单是科室活动,而是学校活动的一部分,都具有报道和宣传价值。我们可以把活动内容记录下来,利用大事记等方式分享出来,由办公室扎口,推送到公众号平台上。

2.提高收集意识,把我们的精彩拍下来。

我们要善于发现定格身边的感动瞬间。校园处处有新闻,我们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比如弯腰捡拾垃圾,老师辅导学生,班主任和学生谈话等等,及时拍下来,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美丽的风景。

最美的遇见,最美的开始。新学年办公室将继续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处室、全体教师的共同配合下,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师生的意识,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为我校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反思及教学实践探索

马晓宇

读完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我感受到了文学与情感的魅力,不仅拓宽了教学视野,更深化了对小学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解。王崧舟老师以其独到的教育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领我走进了诗意盎然的教学殿堂,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审美的熏陶和文化的传承。

读后反思:诗意语文的灵魂

《诗意语文》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当充满诗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感受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王崧舟老师强调,诗意语文的核心在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更是对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深切呼唤。通过这本书,我收获了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更加坚定了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诗意氛围、传递文化精髓的决心。

听课案例融合:王崧舟的多文本教学《月是故乡明》

读这本书之前,我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多文本教学《月是故乡明》。这堂课非常精彩,让我对诗意语文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王老师以“月”为线索,串联起多篇与“月”相关的经典诗文,通过对比阅读、深度解析,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听课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王老师那充满感染力的语言、那细致入微的讲解、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注意到,王老师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一轮轮明月的形象,感受那份淡淡的乡愁和深深的眷恋。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棒,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更让他们在情感的共鸣中感受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

自身教学课例融合:《月是故乡明的》教学实践

受到王崧舟老师的启发,我在自己执教《月是故乡明》一课时,也尝试将诗意语文的理念融入其中。我借鉴了王老师的多文本教学策略,将课文与其他与“月”相关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不同文本的交织中感受“月”的多样意象和丰富情感。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明月的深情描绘。随后,抛出问题:“在你心中,故乡的月亮有何特别之处?”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接着,引入多文本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读“月”这一意象。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还学会了从不同文本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最后,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时代背景,引导他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种思乡文化?”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让他们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体会诗中月:情感与文化的交融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和听课体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中月”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的交融之美。在诗人的笔下,“月”成为了情感的寄托、文化的象征和哲学的思考。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界限,连接着古人与今人的心灵世界。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月”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切入点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感受“月”的意象美、情感美和哲理美,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更是为了让他们在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有情感、有思想、有文化的新时代少年。

展望未来:诗意语文的无限可能

随着对《王崧舟与诗意语文》的深入研读与教学实践的逐步展开,我愈发坚信,诗意语文不仅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片沃土,更是滋养学生心灵、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璀璨星空。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这条充满诗意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努力将诗意语文的理念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师生互动之中。我将继续丰富教学资源,引入更多经典诗文、现代文学作品乃至跨文化的文学瑰宝,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拓宽视野、深化理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诗意语文的海洋中自由探索、勇敢表达,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小学生。

让“星星”感受阳光普照

马杏花

2012年6月,告别学生生涯,带着憧憬,满怀期盼,走进小学校园,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小学语文教师。从那刻起,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迈出求学的校园,谨记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踏入教学的校园,要努力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教师,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包容每一个孩子。

第一章--在迷茫中寻找光芒

从教第一年,在开学前一天,得知任教一年级1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兼任一(13)班的班主任工作,期待中夹杂着紧张。虽然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班级管理的方法,但是面对 50个“鬼精灵”的课堂,排队是开学初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通过各种办法,孩子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遵守课堂常规和要求。而此时,一个“特殊”的小朋友,让我着实费神,他就是星星的孩子-- Z同学。第一时间找到其他任课老师,和他们沟通Z的情况,我们都发现了他的不同,不论室外课还是室内课,Z有大叫大哭的行为,并且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无法停止,对指令要求服从力较差。于是,我们又立刻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一番了解后,证实了我们的担心。

Z是一名7岁的男孩,患有自闭症,家中还有一位哥哥,智力正常。Z的爸爸是一名工人,妈妈是全职家庭主妇,在Z同学3岁的时候,妈妈发现了孩子的“特别”,辞掉工作,积极的参加各种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讲座和活动,在孩子人学前对Z进行专注力的训练,比如跳绳活动。

该学生行为有以下特征:身体动作发展上,协调性和模仿力较好,身体灵活,但是柔韧性偏差。语言方面,与人交流时,不与交谈者对视,有语言但无交流,听从老师少量指令。生活自理能力正常,基本的日常生活可以自己完成。课堂中会出现大叫大哭的行为,一日出现这种情况,很难控制住情绪。

得知以上情况,对于刚参加工作,毫无任何小学教学经验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面对50个“小魔头”的班级,原本严肃认真的课堂纪律,随着Z同学的一声莫名大叫或大哭后,在全班哄堂大笑中瞬间瓦解……气恼中参杂着更多的是无奈。心中暗想,长此以往,课堂教学受影响以外,对班级管理也存在威胁,Z的特殊也会被其他孩子当做“怪人”孤立。我立刻与Z的妈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把孩子的课堂问题如实告知对方,Z妈妈也把她常用的家庭教育方法传授给我,最终,我们三方(Z、Z家长、老师)达成一致。1、z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不做特殊化处理。2、奖惩机制在学校和家中共同受用。基于以上原则,每天我都会及时的把Z的学校表现反馈给Z妈妈,通过老师的反馈,Z会得到相应的鼓励和惩罚。起初,Z对于惩罚会大哭大闹,但是在妈妈和老师的坚持下,经过几周的磨练,Z进步明显,课堂中违反课堂纪律,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受到同等的处罚,渐渐Z明确了课堂纪律的意义和要求,课堂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章--在错误中获得成长

就这样,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逐渐步人正轨,正在我欣喜之时,Z的“逃课”事件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某天的写字课,在课前清点人数时,发现Z未不在教室,心中难免一丝慌张,孩子们也窃窃私语,于是立刻安排小组长们去寻找Z。几分钟后,小组长在厕所找到 Z,询问后,Z说写字课太累,所以不愿参加。于是我第一时间与Z的妈妈取得联系,妈妈快速赶来了学校。

借此机会,对全班同学再次强调:每一位同学都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特殊化,当然,如果有同学犯错误,我们要一起帮助他纠正。同时,写字课就是要考验大家的耐力,培养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坚韧品质……在我的引导下,在同学们的鼓励中,Z承认自己无故逃课的错误,并完成了本节课的写字任务,同学们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在以后的课堂中,Z逐渐融入了集体,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小伙伴们都热心帮助这个“爱哭爱叫”的同学。

Z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从Z小的时候,要求Z每天完成定量跳绳活动,在校运会跳绳比赛中,Z获得个人跳绳第一名,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也成为其他孩子心目中的偶像。Z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第三章--在关爱中完成蜕变

经过一年与Z的相处,他爱上了语文课,偶尔还会告诉我:“马老师,今天的语文课真有意思!”心中暗自欢喜,我不再是凶神恶煞的老师,更多时候,我像是他们的大姐姐。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影响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还有比这个时候更骄傲的吗?那段为他掏空心思,不断调整教育措施,改变教育观念,形成自我教育思想的日子,不但改变了他,也成就了一个新的我。 他的事例也让我坚信,最好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可能这个孩子是我教育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吧,我对他格外关注,即使他升入高年级,我不再是他的老师,也仍然会去打听他的现状,得知他一切都好就会感到莫名的欣慰。

工作第四年,期间任教的班级,总能遇上星星的孩子,s是可爱文静的女孩,需要大人的陪同,才能入校上学;C是高大的男孩子,怕苦怕累,喜欢和同学打闹……只是我不再茫然无措,也不会直接给这个孩子下定论,而是会根据他的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来了解他的心理,以此评判他的行为,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他,使他向正确的人生路上靠近。我也很庆幸,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即使遇见再“麻烦”的孩子,我都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面对,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感受阳光的普照!

后来我成为了一位母亲,心态也更趋近于平和,再碰到类似的孩子,我都常常会想:假如我是这个孩子,假如这是我的孩子。于是就会更加耐心地矫正孩子们相同的错误,等待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努力和等待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可我仍然甘之如饴。因为这是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教育之路的修行。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对特殊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自闭症儿童。如何有效的对自闭症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在与他们交流时,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让学生逐渐消除彼此间的抵触和障碍,真正的走人他们的内心,同时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关爱同伴。其次,利用学科的特殊性,展开德育教育。语文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游戏的团队竞争和合作意识,逐渐让自闭症学生融人班集体的各项活动。最后,家校合作,全面落实德育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之路任重道远,我会用爱和信任给每个学生关心和鼓励,并将这种爱渗透在每日的教育教学中。走近他们,理解他们那些怪诞行为下敏感不安的心,让我的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一个星星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普照。

深思赏识教育的力量

——《赏识你的学生》读后反思

彭莹莹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在阅读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后,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深刻的反思。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赏识教育的力量,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态度。以下是我结合书中案例以及个人教学经历的读后反思。

一、赏识的力量:唤醒潜能,激发自信

书中提到的许多案例都深刻揭示了赏识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例如,《一束鲜花》这个故事中,李老师面对一个被其他老师视为“问题学生”的陈勇,没有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用一束鲜花作为奖励,在班级上表扬他,并巧妙地撒谎说这是家长送的。这一举动不仅让陈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关爱,更激发了他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五年后,陈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这无疑是赏识教育结出的硕果。

爱因斯坦曾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欣赏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我的教学中,我也曾尝试运用赏识的方法。记得班上有一位学生小李,平时语文成绩平平,甚至有些自卑。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小李鼓起勇气举手发言,虽然他的回答并不完美,但我仍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从那以后,小李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积极,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

二、尊重与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赏识你的学生》还强调了尊重与理解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书中提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理解他们的需求,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富兰克林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欣赏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比如,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供他们选择;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想法与我不一致,我也会认真倾听并给予反馈。这种尊重与理解的态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接近万能

虽然赏识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赏识并不是万能的。在《我以性命担保她行》的故事中,一个高中女生因数学老师的否定而陷入厌学情绪,最终通过更换教育环境才重拾信心。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赏识教育需要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在我的教学中,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可能因为长期的挫败感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仅仅依靠赏识可能难以迅速改变他们的状态。这时,我会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策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比如,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阅读《赏识你的学生》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赏识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深入理解他们的独特需求,并以爱心和耐心为指引,陪伴他们茁壮成长。我深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去细心呵护他们,就必定能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教育征途中,我将坚定不移地践行赏识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学生喜欢学习,从喜欢老师开始

沈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给他们传授知识的引路人,也是自己学习的动力。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几本教育书籍,也时常会在一些平台观看教育类的分享视频,印象深刻的是《树上有个好地方》这部电影,以及《让教育温暖而芬芳》这本书。以下是我的阅读感悟:

爱笑的老师,是好老师。想起看过的一个短视频,一位高中语文男老师每次进班级之前,都会在教室门口停顿几秒,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才进入教室。他说,高中生活已经够苦了,不能让孩子一上课就看见一个凶巴巴的或者疲惫不堪的老师。所以,他每天总是坚持微笑着走进教室,把自己最轻松、最平易近人的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平常的事情多而杂,时常会感到焦虑和疲惫,所以常常会表现得很严肃,我也能感受到,我严厉的语气和表情,总是让学生坐立不安,把头深深地低下去似乎在承受着某种程度上的压抑。如此想来,我该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孩子不该是我们情绪的宣泄对象。对孩子们来说,爱笑的老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

有趣味的老师,是好老师。孩子们总是喜欢幽默风趣,时常让自己开怀大笑的老师。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中,粉提老师的出现让孩子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变,粉提老师温柔而有原则,她尊重每一位学生,和他们一起课间游戏,甚至会放下身段和捣蛋的霸王超过一起爬树,欣赏树上的风景;一起去草丛里寻找鸟蛋,并毫不吝啬地夸赞霸王超过生活经验丰富……对比之前的老师,孩子们显然更喜欢温柔、幽默又能和他们友爱相处的粉提老师。回想自己的执教经历,我也始终坚持把自己有趣味的一面展现给我的学生。因为学生时代的自己,也是很喜欢这样充满趣味性的老师,一看到老师,嘴角就不自觉地上扬,也会因为上了老师的课而开心一整天。所以,当我踏入三尺讲台起,我就决定一定要做一位让学生真心喜欢的老师。我发现,设置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一次又一次的给我带来惊喜;课堂上,别出心裁又有趣的一个小故事,会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集中注意力;课间十分钟,时常陪学生变着花样玩一个小游戏,学生总会开心到拍手叫绝,连连称赞……就是这样幽默风趣的自己,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总会把我当成朋友一样分享自己的喜悦。

爱夸奖的老师,是好老师。无论学生处于什么阶段,总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那句表扬,不仅仅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也是自己心中的光,是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是自己成为他人的榜样的自豪感。善于夸奖的老师,会让被夸奖的学生感到无比的开心,也会慢慢鼓励其他同学,孩子们就会更加喜欢、更加期待这样的课堂。我们班有个男生写的作业很潦草,汉字的笔画总是书写不规范。为了纠正他的笔画,我就在他的作业本上示范给他看,并让他把正确的笔画临摹出来。练了几次之后,我发现他的作业整体上工整了很多,虽然还是有个别的字书写不够规范,我还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了一句表扬——“作业有进步,要继续努力哦!”当我把作业发给他的时候,我发现他开心地笑了,他知道自己进步了,知道自己的作业得到老师的肯定了。放学的时候,我看见他特别兴奋,争着帮我排桌子。看到他的进步,看到他因为我的一句带有鼓励性的表扬而开心,我的心情也很舒畅。

《让教育温暖而芬芳》这本书,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深入地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每个生命向着芬芳绽放。 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令学生爱戴的老师,学生一定会爱上学习!教育之路漫漫,我们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做学生的好老师!

宁慢勿快,宁拙勿巧

——《减法教育》读书心得

王亚兰

转眼间暑假已经结束,暑期中读了《减法教育》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于晓冰,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0余年,他是“减法教育”的践行者,通过减去不必要的负担,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减法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能力做加法”,方法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常识。 于晓冰老师扎根一线教学20余年,“减负增效”是他在教学生涯中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实践。他在教学中奉行“三不政策”——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学生看似学时少,但往往能厚积薄发,实现逆袭。 

在本书中,于老师将多年的洞察与实践和盘托出,在功利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理性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宁慢勿快,宁拙勿巧;尊重八大常识,智慧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提升成绩之外的软实力——自主学习力、自控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人格。他认为,教育的节奏放慢一点,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这就让我想到两个月前刚毕业的一个学生。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瘦瘦的小小的,在班级里很不起眼。一次偶然的机会把他送回家,在车上,他轻描淡写的说出他刚出生没多久,妈妈便抛弃了他,我的心猛地一颤,一时语塞,到他家里我更是惊呆了,爸爸外出赚钱,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奶奶腿脚不便,爷爷已有八十岁高龄。看到这样的教育环境,这个孩子平时在学校点点滴滴的表现在我脑海中涌现。从那以后,在课堂上,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专门让他来回答。起初,只见他吞吞吐吐,表述不清,其他学生已经不耐烦的举起了手,他,小脸一红,低头默默不语。这时,我会提醒其他同学不要着急,把手放下,等他慢慢的讲完,相信他可以的,我很清楚这句话在他心目中的份量。长期以往,只要他可以回答的问题都会积极主动的举手,不管回答的如何,我和其他学生好像达成一种默契一般,总会耐心地倾听,对其他学生也是如此。慢慢的,我们班的学生肉眼可见的变得自信,积极主动,畅所欲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还记得我原以为的问题学生,刚分进班级时的数学成绩是43分,但是一次单元检测中他居然考了71,他捧着试卷几乎要跳了起来,激动地喊道“哇,我终于及格了”,眼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其他学生也发自内心的为他高兴,而我更多的是感动。

原来每个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需要慢慢的挖掘。原来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无声。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孩子的成长,需要深耕一条长长的路。慢慢来,才会比较快;看得远,才能走得更长远。原来节奏放慢一点,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同时于老师在本书也提出任何的考试都有局限性,都只能考出学生的部分水平能力,而低水平内容的重复会吞噬掉孩子的内心,所以在一般水平中学生考八十分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标准了,若再为几分疯狂做题就会对学生产生危害。于晓冰老师讲述他会立足课堂把问题讲透,让学生们自主消化内容,课堂上精选习题给学生做。于晓冰老师表示除了抓课堂,没有增加过一节课,没有布置过硬性作业,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运用教育新机制,不断的促进自我的发展,深度增强自己对课堂的把握,树立终身教学标准,锻炼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己的教学知识。

此外,于晓冰老师在《减法教育》中表达了对当下教育这样的观点:教育中的“快与慢”、“加法和减法”是特别值得讨论的话题,家长、老师、学生,所有的教育参与者都要好好琢磨一下减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不要一味“做加法”,这里的“加法”指的是给孩子各种学习压力和成绩任务,否则很可能是误用光阴,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拼命奔跑,结果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距离正确的目的地越远。对老师来说,因材施教地育人永远比“育分”重要;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是依靠任务驱动的学习,不可能长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

《减法教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中的“宁慢勿快,宁拙勿巧。”在当下教育中首先需要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以“无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减少学生压力,在课堂中提前备课,理清教学内容思路,做好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与学生换位思考。并深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促使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在课堂上还应该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们在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

我认为的“减法教育”它更是一种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教育智慧,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亦教亦学的漫长过程,愿我们都能在做“减法”的教育实践中,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恪守师德,以德育人

谢婷婷

师德师风引导着教师的行为规范,是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与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思想感悟和品德修养紧密相关。正如《论语述而》中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应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所以,我时刻用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师德师风准则,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经过假期阅读车丽娜老师的《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一书,我有几点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应闻道在先,言传身教。这里的“道”是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乡村教师张玉滚扎根山村十七载,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给山村的孩子送去希望;大学教授黄大年放弃国外高薪,在短期内突破国外严格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女高校长张桂梅,用知识改变了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用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像张玉滚,黄大年,张桂梅这样的人民教师,彰显了“大先生”的真谛,他们都将自己的爱国之志融入祖国的发展建设中,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看到榜样的力量知识不仅改变个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国家更强大让社会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作为一名教师,应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花拳绣腿”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专业才是立身之本。个别老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没有全局观念,东讲一句西扯一句,导致学生仿如雾里看花;或者过分注重课堂合作探究的形式,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这些都是不专业的表现,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新课改理念,学生也没有取得实效。《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一书中提到,用“渔”字八步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背、疑、问、思、辩、用、创、恒”。学生掌握了这“八步”,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快乐的学习。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要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保持吾日三省吾身的心态,及时做好反思,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自觉提高思维和专业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为一名教师,应道技合一,追求卓越。无数人民教师坚守教育质量,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高尚品格、始终追求卓越的人。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与我们小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学会授人以“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站在小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遇到的问题,这样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生气”,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又有助于排解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多与他们谈谈心,在谈心的过程中切忌说教而是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帮助其树立信心。引导一代一代的青年敢于追梦,汇聚实现民族梦想的中坚力量!

一百年前,无数热血青年高举思想的火炬,负重前行,拨开老师重重迷雾,多少革命英雄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换来 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为此,当代青年教师更应握紧手中的接力棒,爱国爱民,爱岗敬业,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实践者砥砺前行,甘于奉献,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恪守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师者风采!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

张荣菊

当我拿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时,我就被封面上的图案吸引了,一只大手牵着一只小手,这只手是爸爸妈妈的手,也是老师的手,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不被父母和老师看见,会对孩子造成怎么样的负面影响。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爱。

自从有了孩子,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班级中一些孩子的问题总是暴露出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影响,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在上个学期我的班级里出现了这样一名学生,他不想写作业,不想上学,在学校里和其他同学相处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家里和家长大打出手,甚至自残,他的母亲担心他心里出现问题,只能哄着他,不想上学就不上学,哪天哄的他心情好了也许会来一天,他的母亲与我们老师联系,让我们不要对孩子做过多要求,说作业什么的就算了吧,我怕他又不来上学了,从家长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无奈和无助,与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后发现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爸爸身体不好,妈妈一个人养家糊口,家里三个孩子,而他是和奶奶生活的,同为双胞胎的弟弟是和妈妈住在一起的,我忽然有点明白他的一些行为了,也许他只是怕会忽略,也许他只是想被看见,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想法可能很单纯,他越虚张声势,越大张旗鼓,可能就是他越渴望得到关注,被重视和被关爱是一种不断催人向上的力量,相反,长时间得不到关注也会让一个人越来越孤独与绝望。我没有完全放弃他,他来学校的时候,我会和他说说话,告诉他该完成的任务,给他布置他的作业,没有非要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那段时间总能听到他和我说,英语老师,我的作业写完了,放学的时候还会和我说再见,我感受到他的变化,也希望他能够越来越好。暑假里我也和他的妈妈通了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他的妈妈很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除去老师这一层身份,我也是一位妈妈,我很理解一位妈妈对孩子的心,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对孩子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爱,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

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或许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怎样和内向不自信的孩子相处,他们在集体中往往会不知所措,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内心渴望被关注,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和愿意表达自我,会越来越开放自己与其他伙伴的相处。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不仅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让我们拉起每一个孩子的手,与他们一同沐浴阳光风雨,去享受这一种幸福。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将自己的感悟融入教育儿童的实践中,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守暖阳,静待花开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感悟

付姗姗

其实,初看这本书时,我就产生了疑问?怎么算是最好?成绩最好?上课最精彩?备课最认真?

李老师在序言中就做出了解释:“最好的老师”就是用我的今天与我的昨天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教师就是这样在不断反思中成长,一步步向“最好教师”的境界靠近。

那具体怎样做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李老师曾言:最好的老师需要拥有“三心”——童心、爱心、责任心

一、童心

所谓童心,就是要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用书中四句话来概括做有童心的教育者就是: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探寻生活,撕下成人的面具,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

举个例子,现在小女生喜欢做手账,我不太懂,但是我会赞扬她们手账的精美,会精心选些美丽的贴纸奖励给表现好的女生。我发现,当我们慢慢接近学生时,不仅能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更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之处。这一点,我在教授《竹节人》这篇课文时深有感触,我选择和同学们一起制作竹节人,一起在课桌上大杀四方,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完成任务时的耐心、聪明,更能感受到他们斗争时的谋略与机智。

所以,我们需要拥有一颗童心,靠近他们,引导他们,与他们共赴美好未来!

二、爱心

爱心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依恋。正是因为这种依恋,李老师在博士毕业后放弃了教科室相对轻松的工作,还是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学生的身边,也正是因为学生对李老师的依恋,也才会有火车站一大帮学生边哭边追着火车和老师说再见的情景。

“爱心与童心”就是李老师的事业真谛,他认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其实我本人不是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但是前段时间,班上有的女生小陈让我有了“心动”的感受,我们在一起聊天,聊她的家庭,聊她的困惑,聊她和她的朋友。我谈笑般讲起我的青春,那些懵懂的往事让她大吃一惊,也让我老脸一红,但确实缓解了她的焦虑。我的“老底”一掀,她的困惑也随之倾诉而出,我发现她的想法和我年少时比较像,但是她的家庭远比我的生长环境复杂,她的母亲有过三段婚姻,现任对象是个有妇之夫。她有四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她似乎已经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温暖。但我从这个不写作业、打架、抽烟的女生身上看到了感恩,她记得从小到大所有帮助过她的老师,也时常惦记被带走的弟弟妹妹。谈话间她突然对我说了一句:“老师,我挺喜欢你的,你不知道,我们有时候也会偷偷观察你。”那一瞬间,我的心一跳,目光像被她的脸烫到一般不敢望过去,从教第四年,学生直白的喜欢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原来我的关注被看到了,并且收到了回应。遗憾的是,那一刻,我害羞的没有回复她,没有说出我想说的:“我也喜欢你,喜欢你的大方,喜欢你的笑容”而是转到了下一个话题。但是,我从她身上学到了爱是相互的。

我相信,只要不吝啬我们的爱,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三、责任心

责任心是把教育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认为,教师的责任心,是精心备课的专注,是激情授课的投入,是温柔贴心的的鼓励,是耐心辅导的坚持,是真心关爱的温暖,是为培养学生全力以赴。

教育是塑造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预示着未来的社会样态。如果我们对明天还有坚定的信心,那就应该让今天的教育发生一些变化,哪怕这种变化不那么惊天动地,甚至微不足道,但只要心怀远方,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获得历史的意义!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书心得

郑伊晗

随着夏日的炽热逐渐淡去,我的暑假生活也接近尾声。回望这两个月的时光,它不仅是一段简单的休息与放松,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的旅程。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自觉收获颇丰。

看见,便是最温暖的回应。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粉色的封面和一幅大手拉小手的温馨画面映入眼帘,边缘还有一行小字写着: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打开书一句话吸引了我“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曾忽视过哪个孩子?怀着不安的心情,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一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原生家庭的概念也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这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影响,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这种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被重视和被关爱是一种不断催人向上的力量,在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爱。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爱他们,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的。

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或许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怎样和内向的孩子相处,他们在集体中往往会不知所措,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她们的期待。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度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和在平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地参与游戏,更愿意表达,会越来越开放自己与其他伙伴的相处。


读着,感受着;走着,快乐着

朱秋环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已成为当今教师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积极教育法则》一书,作者梁玉玲深入浅出的阐述,将积极教育的理念传递给教育工作者,让我意识到积极沟通与开放管理的重要性。

“积极沟通:拥有自信好成长”这一篇章,阐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教育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们的自信心与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当我们以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们对话时,便为他们的心灵打开了一个充满阳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们不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够在被鼓励的氛围中探索未知,勇于创新。

实践: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曾在班级中尝试过推广开放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班会课上,我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对班级日常的看法,甚至邀请他们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规则。令我意外的是,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每当看到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勇敢发言,甚至提出独到见解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欣慰。这种积极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也让他们开始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和热情。

曲折:

当然,积极沟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也曾面临过挑战,例如,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十分羞怯,不愿意发表意见。对此,我意识到不仅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还需要耐心引导。通过个别谈话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我帮助这些孩子逐渐克服了内心的犹豫和恐惧,他们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而且逐渐展现出更强的自信心。这使我更加坚信,积极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倡导,更是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推动的过程。

启发:

书中反复强调的开放班级管理,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孩子们在自由讨论和协作中,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在这种正向的影响下,孩子们不仅在学习上有了提高,情感和社会技能也得到了锻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展现出的团结合作精神,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价值的传递。

在品读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会到,教育的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积极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性格与价值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创造这样一个鼓励探索与创造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信中成长,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总而言之,《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积极教育法则》提供的不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积极的沟通,能够为孩子们搭建一个乐于探索和成长的平台。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被重视,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正如作者梁玉玲所言,拥有自信好成长,让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始终保持快乐和积极的心态,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带领他们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以爱为光,照亮山河万朵

池鸿秀

在细细品味《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积极教育法则》这本书后,我深感作者梁玉玲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和深厚情感。书中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挖掘和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呵护每一位学生心灵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兴趣和个性发展。这一观点也让我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启发。

学生的每一颗心灵都是独特的,正如书中所说,学生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轻轻一碰即会洒落。作为教师,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回想起我班上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小宇,他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闻,从不主动发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美术课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于是,我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引导他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那一刻,他的自信溢于言表。通过这次经历,我意识到,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是激发他们潜能的重要途径。

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意识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曾经在一次课堂上,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感到沮丧,甚至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选择了用微笑和鼓励的方式与他沟通,而不是批评。这样的方式不仅缓解了他的紧张情绪,更让他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在后来的学习中,他逐渐变得自信,作业完成得越来越出色。由此可见,尊重和理解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它们有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

在积极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勇敢地去挖掘和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好品质。我发现,通过观察和倾听,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在期末汇报中,我鼓励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无论是学术、艺术还是其他领域。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自身价值,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在这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更加理解彼此,形成了互尊互爱的氛围。

书中还提到,让学生“持续获得成功的快乐”至关重要。通过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与期望,使学生在每一个小成就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无疑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我尝试在课堂中引入阶段性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也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快乐。

总之,《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积极教育法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与尊重的建立。作为教师,我要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以宽容之心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快乐。这样的教育,定能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铺就一片广阔的蔚蓝天空。

卷尾语

无数个清晨,无数个黄昏,

你用炽热的爱推动着年轻的灵魂,

落笔处润物无声,

你却是我人生路上的耀眼星辰。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