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理性对待逆反行为》

月亮不圆也很美
创建于04-28
阅读 44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孩子开始逆反,是许多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个阶段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时期,但是请记住,这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要过于焦虑…

案例

         四岁半的冰冰正在专心地摆弄变形金刚,这时,家里准备吃晚饭了,爸爸妈妈和奶奶都陆续坐到餐桌旁。妈妈喊道:“宝贝,快过来吃饭。”冰冰毫无反应,继续玩变形金刚。过了一会兒,妈妈再次叫他吃饭,冰冰头也不抬地答道:“我还想玩。”奶奶也叫他:“冰冰快来,有你最喜欢吃的肉丸子。”大家已经开始吃起来,可是冰冰依然舍不得离开游戏“现场”。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快去趁热吃啊!”妈妈一边说一边拉冰冰,冰冰却挣脱她的手,说:“我不吃,我要玩变形金刚!”妈妈有点恼火:“冰冰!你再不过去,我生气了!”冰冰说:“我还想玩,我不想吃。”他倔强地站在那儿。妈妈说道:“你怎么这么犟……唉,你也不管管他。” 一旁的爸爸终于坐不住了,说:“叫你吃,你就吃,哪来那么多事儿 ! ”“爸爸有时到吃饭的时候也不吃……我就要玩!”冰冰顶撞道。爸爸火了:“你再说一句!欠揍了是不是?”说着,爸爸抬起巴 掌就打过去。顿时,冰冰哇哇大哭起来, 一边哭一边躺到地上打滚,喊着: “我就要玩……就不吃!”奶奶连忙上前护着孙子,说道:“乖乖,让奶奶瞧瞧……放心,你玩你的……我就这么个宝贝孙子,你还打他,你连我一起打吧!” 冰冰扑在奶奶的怀里偷看爸爸妈妈,他们站在一旁气得说不出话来,无奈地互相望着。

        冰冰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会这样?

案例分析

        四五岁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哭闹或者逆反行为。从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出现逆反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展的第一个“精力旺盛期”,他们非常愿意和人接触、参与群体性的社交活动,只不过由于有些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形成了骄横的性格和反抗意识,让人感觉他们不合群或爱顶撞。

        二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正逐步形成“我”的概念,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往往喜欢一口气做下去,直到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而不愿意做到中途就被迫停下来。他们普遍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研究周围的事物。在做某件事之前,他们不一定清楚做了这件事情会有什么后果,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因此,他们忽略了此时应该做什么,也不理会家长的提示与劝告。

        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欲望也开始变多,即使是已经拥有的东西,他们却还想要,看到什么都想得到,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使出哭闹的撒手锏。

        从冰冰的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出现哭闹、不顺从等行为,也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家长未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他们认为自己阅历丰富,且都持有“一个小孩子能知道什么,还不是需要大人去教”的观点。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往往强迫孩子服从,这样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抗行为。

       二是家长教育孩子缺乏策略,仅靠命令、呵斥甚至打骂等粗暴手段。有些家长由于受到“不打不成器”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用强硬的手段压制孩子,这不仅不能控制孩子的逆反行为,反而加剧了亲子矛盾。

        三是家长之间教育态度不一致。家中的祖辈由于对自己年幼时的苦难经历记忆犹新,总想着不能让孩子像自己以前那样受苦,得让孩子过得好一点。于是,他们在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时不是跟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而是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都顺从他。如此一来,孩子发现大人中有人护着他,自然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会肆无忌惮,更加任性,导致家里人都对他束手无策。

教育策略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跟孩子约法三章

        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瑞克斯认为,孩子偏差行为的背后有四种错误目标,且严重程度呈阶梯式递进。第一阶段是“寻求关注”,即孩子感到自己被忽略,于是故意捣乱,希望引起成人的注意。那么,家长应该首先忽视他的不当行为,当他出现正面行为时立刻鼓励,给予注意。第二阶段是“权力争夺”,即孩子与 家长之间进行权力抗衡,看究竟谁服从谁,想满足自己被认为有能力的 需要。此时,家长应该控制自己的怒气,避免跟孩子陷入力量的对峙之中,同时让孩子自己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家长要平等对待孩子,向他提出意见与建议,争取他的合作。第三阶段是“寻求对他人的报复”,用报复行为满足自身被重视的需要。那么,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孩子的行为而过于伤心、难过;其次,要心平气和,不意气用事;再次,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家长要相信自己是有智慧的成年人,不与孩子针锋相对。第四阶段是“自觉无能”,即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卑心理,放弃所有的努力,自暴自弃。此时,家长应该停止一切批评, 并且不放弃对孩子的希望,如果发现了孩子的任何一点小小的努力和闪光点,都要给予肯定,充满爱心和耐心地对待孩子。

二、避免暴力,尊重孩子,客观地看待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切忌摆出一副凶狠的面孔,厉声斥责孩子或者说出挖苦、嘲讽的话语,这样将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家长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平静地说话,使孩子较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让孩子受到鼓励而改正不足比较容易,而希望孩子受到斥责甚至打骂后就记住教训并改正错误,就很难了。因为打骂只起到了警告的作用,家长并没有 清楚地告知孩子“不能这样做”的原因,同时,家长的打骂在无形中告诉孩子——用暴力能够解决问题。家长应该先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年龄特点,试着尊重孩子的个性。如果孩子不听劝告,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并让孩子自己选择,如是现在吃饭还是过五分钟再吃,是现在吃饭还是把这个机器人拼好再吃。给孩子选择的余地,他更容易接受,还可以减少亲子冲突。

三、绝不纵容和溺爱孩子,态度温和而坚定

        一些家长持有“就这一个孩子,怎么疼都不过分”的观念,十分宠爱孩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现在的反抗行为对将来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必对这些事情过于敏感。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适当限制,但在真正遇到事情时,仍免不了退让、妥协。家长如此失去原则的依顺,不但改不掉孩子的逆反行为,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孩子骄傲放纵的行为。此外,如果家长教育态度不坚定,时而放纵,时而严苛,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感到不解,不知道该接受哪种要求,他们会一再尝试挑战大人的底线,看看到底大人会怎么样。家长朋友们可以尝试通过生活小事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和祖辈;让孩子适当承受挫折,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让他们明白是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明确告诉孩子,爱他不是有求必应,而是合理地“给”与“不给”; 尊重孩子的人格,尽量让孩子在生活上自立,用爱心去引导孩子的行为,避免孩子陷入一味享受的怪圈。

四、管教孩子,家庭成员要意见统一

        家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导,家庭成员一定要态度一致。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时,祖辈护着孩子;有的爸爸责怪孩子时,妈妈心疼孩子,为孩子找理由辩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均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家里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态度一致,孩子发现自己的做法无济于事时,就不会采取或逐渐减少逆反行为。即使家长们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可以先不干涉,待孩子不在时或睡觉后,家长之间再及时沟通,交换看法,求大同、存小异,从而帮助孩子逐步调整行为。

  五、沉着应对,避免冲突

        逆反行为的背后有多种原因,如果孩子处于疲惫、饥饿、紧张或者不安的状态,也可能会与家长争吵,和家长唱反调。在孩子感到饥饿或者很累时,让他适当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可以帮助他缓解紧张情绪。孩子生病时,情绪容易低落,也容易产生逆反行为,家长应宽容一点,不与孩子针锋相对,避免爆发亲子冲突。

六、宽容相待,增进亲子交流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减少孩子的逆反行为相当重要,这种交流既可以改善亲子关系,父母又在无形中向孩子传授了处理问题的经验,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

七、加强家园沟通,及时与老师交换意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03:21

        总之,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也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孩子表现出来的逆反,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警示!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从积极层面去理解和认识,也期待家长们能够理性对待孩子们的逆反。对于孩子的逆反,请遵循“越快越慢,越慢越快”的原则。也请记住“地球仪”带给我们的六字箴言:仰俯、顺逆和快慢。让我们理性、艺术性地应对孩子的逆反,给孩子创造一种温馨、温暖的家庭环境,协助孩子一起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期”。

阅读 44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