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电校的前世今生之七(专科特色)

山峰
创建于04-28
阅读 3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湘潭电校的全称为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原隶属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管辖。

一、机构设置与调整

    1983年6月,机械工业部根据国发[1983]76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机械工业发展要求,需要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人才,决定将部属六所中专学校改为专科学校,其中将“湘潭电机制造学校”校名更改为“湘潭机电专科学校”。

    1983年9月,机械工业部下发《关于部属六所中等专业学校改办高等专科学校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草案)》,就改办过程中的关于办学方向等几个重大问题,提出了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为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学校积极做好改办大专的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地完成由中专学校向高等专科学校的转变。

    1984年3月,学校归属机械工业部领导。3月28日,机械工业部派员来校宣布学校领导班子。学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按照专科的布局,调整了中层组织管理机构,设教务处、总务处、一系、二系、基础课部和24个科级部门。

    1984年9月,机械工业部党组下发《关于确定湘潭电机厂、湘潭机电专科学校为地专级单位的函》[(84)机党函字222号],明确学校为地专级单位。1985年3月,学校教育研究室改为教育研究科。

    1987年3月,学校进行机构改革,行政系统设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一系、二系、基础课部、图书馆、校机械厂等9个处级机构。并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精神,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系、部、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1988年2月,经请示机械工业部教育司同意,学校进一步实施机构设置改革,将一系、二系撤销,分别设立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均为副处级单位)。同年12月,撤销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财务科、保卫科,分别设立宣教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保卫处。1989年7月,增设科研设备处和监察审计室。1990年4月,撤销宣教处,恢复组织部和宣传部。1992年2月,增设社会科学部。同年11月,根据机械工业部教育司下达的中层机构指标数的设置和要求,学校对中层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设有:学校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设备管理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保卫处、总务处、监察审计室、人事处、校机械厂、学校产业总公司、图书馆;教学单位设有: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

    1993年6月2日,根据国家教委文件精神,学校更名为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机关党政管理部门再次作了调整,设有: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部、教务处、成人教育处、科研产业处、实验设备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监察审计处、总务处、保卫处、离退休工作处、校机械厂;教学及教辅单位也作了相应调整,设有: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高教研究室、图书馆等处级单位。1994年,学校增设学校产业总公司,后又改为学校产业处;1996年4月,学校将产业处和科研设备处合并为科研产业设备处,学生工作处与团委合署办公;1997年2月,学校增设了教学督导室;同年6月,监察审计室改为监察审计处;随后,学校又增设了实验设备处。

    1997年7月,学校归属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

                                        学校秀丽的一景

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民主监督,关心群众生活

    (一)加强党的领导

    1984年4月,中共湘潭市委批准学校成立中共湘潭机电专科学校临时党委会。同年6月,中共湘潭机电专科学校临时党委会成立。与此同时,学校党委决定成立发展规划小组,集中精力,加强调查研究,制订学校1984年--1990年发展规划,切实有效地做好改办专科的各项工作。

    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持续开展学习贯彻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活动,掀起“讲学习、讲团结、讲正气”的学习高潮,以正党风政风。同时,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湖南省高校工委执行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理念,不断拓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1985年11月28日,学校召开了办专科教育以来第一届中共湘潭机电专科学校党员代表大会,参会代表73名,由校党委书记陈纯达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健全党的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以更加崭新雄健的步伐开拓前进》的工作报告。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校党委前段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第二部分对校党委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会议按议程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功。随后学校分别于1992年6月19日、1997年5月22日召开了二次党员大会,参会党员分别为202人和244人,并由校党委书记高增伏同志分别作了题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地为学校的振兴办成一流的专科学校而努力奋斗》、《牢牢把握发展机遇,锐意建设示范专科,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工作经验,规划了未来发展蓝图,换届选举了校党委会和校纪检委员会。截止1999年底,学校党组织有中共党员348名,下设11个党总支部,17个党支部。

    (二)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学校的统战工作和工会工作在校党委领导下得以顺利开展。中国民主同盟湘潭电机制造学校支部成立于1956年10月,一直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能并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校党委坚决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1986年,学校举行了庆祝“民盟电校支部”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

    1984年3月,经上级批准,学校“中国教育工会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委员会”改为“中国教育工会湘潭机电专科学校委员会”。1993年,学校工会调整为“中国教育工会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学校工会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学校贯彻执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以工会为主体,教代会为基本形式,权责统一的工作体制。并相继在1984年12月、1987年5月、1990年11月、1994年12月、1998年1月,分别召开了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校长工作报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对学校办学方向、重大改革举措和教职工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较好地调动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积极性,使工会成为学校党委和行政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学校升格专科后首届教职工大会代表合影

    (三)搞好教职工福利工作

      教职工的福利工作一直是学校党委行政关注的一件大事,校工会每年年末都会根据建设发展认真研究讨论制定下一年度的福利工作计划及工作要点。如1988年校工会制定的校工字(88)01号年度工作计划要点提出:教职工的福利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抓。一是搞好教职工福利设施建设和福利工作,首先从制定新的住房制度和论资排辈、论工龄分房,严格住房管理入手,把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摆在首位;二是抓好教职工福利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单身教职工就餐和全体教职工澡堂洗澡问题,以及教职工业余娱乐设施的建设问题;三是合理使用教职工的福利基金,做好困难群众深入细致地调查工作,定期发放困难补助资金;及时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合理发放季节性困难补助。

     (四)积极开展教职工群体活动

      教职工群体活动是引导教职工在此活动中予以弘扬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活跃业余生活、加强相互间沟通联系的一种特殊教育手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为教职工群体活动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一定经费的保障,并通过校工会的积极组织、有序管理,年前有计划,年终有总结等严谨的工作规范,使教职工群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如1988年,学校工会校工字(88)01号文件中制定的文体活动工作宗旨是,坚持寓教于乐方针,使教职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富有高尚情趣的文化气息;并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办好教职工的文体活动。年度开展的文娱活动有庆“五一”舞会、“十一”国庆艺术节、“三八”女工手工艺品展览、教职工美术、书法、集邮作品展、教职工歌咏比赛、元旦趣味晚会(包括诗歌朗诵、猜谜语、踩气球、钓鱼、飞镖、跳绳和踢毽子比赛等)、春节群体拜年活动等;开展的体育活动有教职工棋牌、象棋、乒乓球、武术、爬山、拔河、篮球、排球等赛事。

      学校工会活动的主题根据国家形势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作适当调整。如1997年校工会校工字(97)01号文件中的活动主题就增加了教职工庆香港回归征文比赛、“师德师风建设”知识竞赛及计算机操作及知识竞赛等活动;1999年的校工会校工字(99)01号工作要点中的文体活动主题增加了迎澳门回归教职工篮球赛、创省文明高校文艺汇演等活动。

三、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

    1983年4月,国家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湘潭电机制造学校改为湘潭机电专科学校,规模1400人,设机械制造、电机、分析化学、工业企业电气化、物资管理、环保与监测等六个专业。在办专科学校的同时,继续保留中专部,学生规模600人。”从1984年起,学校开始正式专科招生。当年8月,招收机械、电机、工业企业电气化、分析化学、物资管理专业学生319人,学制三年。其中机械制造专业91人、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46人、物资管理专业92人、分析化学专业44人、电机制造专业46人。学生分别来自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广西等六省区。

    从1985年开始,学校先后制订了机械制造专业、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物资管理专业、电机制造专业和分析化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出版《仪器分析》、《化学》、《机械工程学》、《电基础》等教材。三年制的专科教学时间为145-150周,总计2400学时左右;根据各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1989年6月,学校编印了《教育研究论文选编》,内容涉及专科特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教书育人四个方面。

    1988年2月,为适应专科教育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学校撤销一系、二系的建制,设立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

    1988年8月,经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司批准,学校获得专科教育的函授办学权。1989年,学校第一期招收3个函授班,8月18日正式开学。

四、面向行业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自1983年6月升格专科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国家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教学为主,十分重视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专科办学之初,学校首先在教职工中广泛地开展了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大讨论。就如何把中专教育观念转变到大专办学教育观念上来,如何面向行业、产业、企业等需求,办好专科教育等作了广泛深入地研讨。并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加强相关基础课,把握技术基础课够用为度,突出专业工艺课为重点,抓好毕业设计质量关,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

    1983年--1988年,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适应大专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助推了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学机构设置。为加强教学管理部门工作,充实工作人员的配置;调整基层教学单位设置,撤销原教研组,组建教研室,调整相应的教师配置。

    2.整改和调整教师队伍。为适应专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对原有的153教师进行了梳理,确认其中有34人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达不到要求,不能留任继续担任教师,转岗其他部门工作。调整后有专任教师134人(另有兼任教师11人),其中讲师52人。

    3.修订并实施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学校教务处组织对1984年以来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根据当时一周六个工作日的时间安排,确定各专业的周学时都在24学时以内,总学时分别为:机制专业1982学时,电气化专业2017学时,物资管理专业2044,电机制造专业2174学时,分析化学专业2358学时(其中有实验课727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周数比分别为:机制专业(1:1.72),电气化专业(1:1.89),物资管理专业(1:3.28),电机制造专业(1:2.28),分析化学专业(1:1.42)。

    4.修订并完善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施(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大纲包括精讲内容、一般讲授内容和学生自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措施、如何加强实践性环节、单独开实验课的实验大纲、学生成绩的考核标准和方法等。

    5.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学生助学金试行办法》、《学生勤工俭学试行办法及其他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规范》、《教学组织管理暂行规定》、《教师工作量制度》、《教务管理暂行规定》、《师资培训规划及其他各种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等。

    6.全面落实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体责任制。明确规定学生日常管理以系、部管理为主,系、部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本系部学生工作;每个系、部配备学生专门干事一人,学生班级配备班主任,学生班主任由系、部提名,学校下文任命;系、部成立团总支和学生分会,分别接受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的领导。组织开展学生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社团、勤工助学、学生自我服务组织等活动,以及技术性、知识性讲座等。

    7.建立期中教学检查的长效管理机制。学校规定每学期开学第十周左右必须开展全校各系(部)中期教学检查,重点检查教师对教学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和教书育人是否到位等,包括检查备课教案、批改作业、课堂的组织与管控、讲课质量和进度、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检查学生是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向上和学习的自觉性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所在系部、教研室或学工办,要求定期加以纠正或提出改进措施。

    8.面向社会与行业需求,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求各专业在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编写教材时,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教育方针;教学内容上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教学方法上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实施到位且严格规范,并创建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同类学校处于先进水平。

    1983年至1988年的5年间,学校专业由的5个增至6个,即电气化专业、电机制造专业、电器制造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物资管理专业、分析化学专业。在校学生由1983年的969人,增加到1811人。6年中有两届727名专科学生毕业、有三届335名成人专科学生毕业。

     (二)稳步推进教学工作及改革

    自实行大专教育以来,学校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日常教学管理秩序,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1986年,学校根据机械工业部教育局的要求,以“改革既要坚决、勇于创新,又要谨慎、注重实效,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创造新经验,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而努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新一轮的《一九八六年教学改革方案》及教学工作实施细则,并开展和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工作。

    1.搞好专业的设置、改造和调整。为使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首先在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动员和宣传,在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大家一致认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首先是要搞好专业的设置、改造和调整,以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对老专业进行了改造,增设了新专业,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为主,机、电、化、管、经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同时,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培养高工专人才模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比如恢复电器专业,全面修订电气化、电机、机制、物资管理四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各项教学文件,力求将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抓好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基础、企业管理、金属工艺学、制图和无机化学等课程的改革试点,切实转变注入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实验质量和实验开出率,并且要抓好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培训、充实、调整实习教师队伍,以适应专科实习教学需要;认真制订实习教学大纲和自编各工种的实习指导书,充实实习教学所需的模型、挂图,建立实习教学陈列柜,使实习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保证“应用计算机三年不断线”。争取50%的实验室在实验中应用计算机,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型作业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支持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举办知识竞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实验室。

    2.大力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学校坚持“学生要以学为主”的指导方针,认真抓好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通过对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教师的教书育人,将思想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加强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建设。通过贯彻因材施教,注重优秀学生的培养,制订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和奖励办法,搞好拔尖人才的培养。

    3.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1986年,学校外语教研室率先发起组织学生早晨朗读英语的活动,并联合外籍教师开办英语角活动;同时,开设英语提高班,义务为学生授课,掀起了学生学外语的热潮。1993年,学校创办了经贸英语专业,聘请远在加拿大的外籍教师谢德力夫妇(与学校保持长达10年的交往)来校任教,使英语教学水平上了新台阶。1987年,学校语文教研室开展“消灭错别字无死角”活动,并从监督学校机关和教学各部门发文件和通知无错别字抓起,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学校引起很大的反响。自1986年以来,学校还举办每年一度的学生班级黑板报评比活动和学校广播投稿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进一步抓好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完善考试制度。学校始终认为抓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在教研室这一基层组织。促进教研室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至关重要,要求全校各教研室坚持每周二下午的政治学习和学术研究活动雷打不动。学术研究包括课研课改、相互听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的落实情况、人才培养计划修改等。1986年,学校颁布实施了《湘潭机电专科学校教研室工作评估条件》,开展教研室评估工作,指导和加强对教研室的建设,以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教务处还经常认真组织老教师的示范公开课和每二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抓好其中考查和期末考试的命题、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等几个环节,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建立数学、物理、外语、力学、电工基础、机械原理等课程的试题库。

      (三)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成效

    1987年,学校检查总结第一届专科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情况,针对1984年制订的学校首届专科各专业教学计划,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与修改。1988年,学校检查总结第二届专科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情况,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再次作了调整与修改。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各系部及教研室制订了127门课程151个教学大纲;先后推荐30名教师参加全国或省内32种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担任主编的有9人;学校组织教师自编讲义97种,约2229万字。

    从1983年起,学校不断加强“两课”建设,努力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先后进行3次动员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和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及考试方法等的研究及改革,完成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课题约40个,其中电气化专业实验、电工基础课程、企业管理课程、无机化学课程、语文课程、机械加工与机械产品课程等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电子实习、语文、外语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改革也取得积极地成效。

    1986年9月,学校“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课程教学改革获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工程专科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新”教学改革获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1988年11月29日--12月2日,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司组成的教学专家检查组,对我校的专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检查评估,通过听取学校汇报、参观走访、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等综合考察,认为学校已完成了中专向大专的过渡,奠定了专科办学基础。

      自1986年--1998年,学校为国家的机电行业输送了约8000名专科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学校的毕业生一次分配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质量好、就业率高,赢得广大用人单位好的充分肯定。专科毕业生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受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外资和合资企业的青睐,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急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语言教研室发起消除“错别字”行动设立的宣传栏

五、强化实践环节    注重工程技能培养

    (一)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室建设

      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和更新改造实验室。尤其1983年改办专科教育以来,学校专门设立了实验管理科,负责实验室的规划、管理和采购供应工作,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使实验教学上水平、上台阶,实验开出率节节攀升,确保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实验项目的开出率均达到95%以上,受到省内各工科类高校的高度关注和省教委的好评。1985年,学校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实验教学管理文件,包括《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守则》、《实验管理资料汇编》、《实验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实验人员工作量补贴暂行办法》等。1987年,湖南省高等院校实验室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全省48所院校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学校受省教委的委托,在会上作了《加强实验室建设,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对我校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重视实验室建设,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经验应在全省推广。1996年,学校更是大手笔投入,新建了一栋实验教学大楼,并于1997年8月竣工正式投入使用。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计算机中心及相关实验室搬迁至实验大楼,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学校投入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经费达229万元,实验室消费品费用达30万元;自制各种实验仪器设备144台套,价值达25万元;同时,学校对电机、机械、化学三栋专用实验楼进行改造和维修,使实验室总面积达7600平方米。截止1997年底,学校专科办学以来,用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投资1048万元,征收土地30.17亩,新增建筑面积18335平方米。拥有18个实验室,购置实验仪器设备1685台,生产与实习设备111台套,实验仪器设备总资金价值达336万元。

                             学校新建的实验大楼

省高校实验室先进表彰及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学校的电气实验室一角

                                 学校机械实验室一角

                                  学校化工实验室一角

      2、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离不开具有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实验教学队伍理论水平的培训和技能素质的提高。1983年以来,学校根据专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实验教学人员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及措施,并定期对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员进行培训及学历教育。1984年,选送3名实验人员到中南大学脱产插班学习培训;1986年,选送13名实验人员接受函授本科学历教育。1983年—1990年,学校还先后选送14名实验人员参加机械工业部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同时,为了提高其整体业务和素质,鼓励实验人员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培训班的学习。为了稳定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学校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奖励办法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截止1997年底,学校有专职实验人员39人,专职仪器设备维修人员2人,在39名实验人员中,有12人获得高、中级技术职称。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学历、知识结构及素质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3、实验教学改革

      学校从培养专科人才的目标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新体系。学校电气化专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三段式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即入门性实验阶段、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培养阶段、综合性扩大实验阶段,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感悟能力和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中,依据专科培养目标和办出专科特色的要求,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整体优化,将整个专业的实验课抽出来,分成若干门独立课程,单独上课。入门性实验阶段,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的实验态度;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培养阶段,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常用仪器仪表的操作,熟悉各种基本单元电路的调试,深化理论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扩大性实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该专业工程实验的基本方法。

      学校要求各专业必须十分重视实验教学,把实验从附属理论教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强调实验课是必修课,每门实验课都要制订完整的教学大纲,编写专门实验教材,独立进行考试考查;成立实验教研室,配备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实际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实验教学从过去验证理论为主改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为主。为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增加实验学时,重点技术基础课的理论和实验学时由过去的3:1提高到2:1以上。

      经过一系列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电气化专业实验改革》项目,获1997年国家教委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还尝试对实验教学进行目标管理和全开放式实验改革。即把每门实验课的应开实验项目及选择性开放项目,在学期刚开学时作为任务下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后,向相应实验室预约实验时间,在学期内完成所预约的实验。实验室执行两班制,全天向学生开放,其特点是:实验内容具有灵活性,实验时间具有可塑性,实验操作具有独立性;加强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数据检查,认真进行实验考核。该项改革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调动了师生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突破了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思想,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进一步得到强化,学生从初级到高级的系统实验技能训练中,获得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升华,并在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培养独自处理实验中问题的能力,使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为毕业后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实验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水平的提高。

    (二)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创办之初,就一直依附周边厂矿、企业、公司等的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生产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校从长期的办学经验中领悟到,要培养合格的工科类应用型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必须把学生放养出去,在校外实习基地得到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学校始终把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来抓,从周边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扩展到外地,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下图所示)。1983年--1995年,学校先后与东风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南阳防爆电机厂、西安电器厂、许昌继电器厂、广州机床厂、湘潭电机厂、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湘潭电缆厂、湘潭电厂、江南机器厂、江滨机器厂等30多家工厂签订长期的“厂校”合作人才培养协议,聘请工厂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拓宽了产学合作教育途径,也为学校的未来建设发展铺了路、搭了桥。如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长期与8家大型企业保持校企合作教育联系,每年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放在这些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一些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轮岗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取得了好的实习效果;再如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与企业建立了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教改方案的拟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安排、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课题的指导、毕业答辩等方面,与企业共同协商、共同制定,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金工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改革

      1、金工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金工实习教学一直倍受学校关注和重视。建校之初,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十分匮乏的条件下,硬是搭建起了校办实习工厂,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实习教学场地。后来几经变更、合并、重组等,在曲折中不断巩固和完善。1979年--1981年,金工实习教学基地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期,学校自筹资金120万元,新建了两个高大宽敞的两层楼实习大楼(实习车间),大楼车间内按企业生产流程布局(图1.22所示),设置了机加工、钳工、电工、电子等实习区间,实习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购进了52.8万元机器设备,拥有实习专用设备54台(这在当年算是学校的一笔巨大投资),其中车床35台套,铣床5台套,磨床3台套,刨床2台套,插床和摇臂钻床各1台套,台钻4台套,车工讲习室、铣工讲习室和刨工讲习室有机床各1台套;拥有钳工工作台30个,一个钳工工作台可供4位学生同时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区间拥有30个操作工作平台,每个平台可同时供4名学生实习。在实习工厂的一座老厂房车间内,设置了热加工、热处理实习区间,实习面积达1500平方米,拥有铸工工位20个,每个工位可供2名学生实习;拥有锻工机械锻锤2台,手工锻砧4个及全套工具,热处理电炉和锻件加热炉各4个,可同时供20位学生实习;电焊区间拥有手工电弧焊工作位置12个,气焊工位4个,氩弧焊工作位置2个,可同时供18位学生实习;在校办工厂冲压生产车间和生产振动器装配车间也提供了学生实习的岗位。学校实习教学提供的实习工种包括车、铣、刨、磨、钳、热处理、铸、锻、焊、冲压、电工、电子等,并创建了钳工、车工、铣工、刨工、热加工讲习室,室内可展示各机床、设备、设施的内部结构原理及传动系统等,实习教学一次性可同时容纳370余名学生同时实习。

      2、金工实习教学与管理

      学校金工实习教学是面向全校的各个专业而设置的,包括外语和管理类等专业学生无一例外都要参加金工实习,这也是学校作为工科类高校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1983年以来,学校根据各专业金工实习教学要求和条件以及实习安全等考虑,制定并完善了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和实习成绩考核办法,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金工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有关金工实习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实习时间安排,制订了相应实习教学大纲;组织自编了各个实习工种的实习指导书,自制了约70平方米面积的大型挂图,录制了金工实习教学录像片;设立了刀、量、夹具陈列柜7个。

      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进入实习工厂实习时,首先要进行为期一天的安全教育和现场各工种的认知参观,以及现代制造技术的视频观摩,随后按班级分工种实习。实习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少讲多练;实习过程采取工种轮换形式,轮换时间根据专业不同和实习时间长短综合考虑安排。每个工种实习结束时,须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有工种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性、制作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笔试问答题等。为提高实习效果和节省材料,机加工实习以典型产品带动教学。如每位参与实习的学生,首先领取一块金属圆料,通过刨削工种到铣削工种将圆料加工成方料,再由钳工工种把方料变成榔头头部,再通过车工工种制作榔头手柄,再通过热处理等,最后装配成榔头产品。随后由指导老师评判打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规定,凡是没有参加金工实习或金工实习不合格者必须重修,否则不予毕业。

      学校自创办以来,金工实习教学开始时期一直由校办工厂负责兼管。校办工厂实行自会盈亏政策,一边生产自销产品,一边接受学生实习任务,以生产产品盈利来满足学生实习部分经费开销,实习经费不足部分由学校补贴。这种状况在学校办学规模不大,产品销路比较好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这种实习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不断显现出来,培养学生成了校办工厂的严重负担。学校为加强金工实习教学的管理,一方面将金工实习教学从校办工厂独立出来,设置为副处级单位(后来又提升为正处级单位)。实行金工实习教学中心主任负责制,并成立了实习教研室和各工种教研组。配备了专职实习指导教师21人,兼职实习教师8人;另一方面在教务处专门设置了分管金工实习教学的科室,研究实习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修改和完善管理办法,定期督促和考查实习教学教师讲课情况,使金工实习教学管理规范、严谨、有序。

      3、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及效果

      学校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伴随金工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不断前行。实习教学方式方法上,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单一工种操作训练实习教学,到80年代的工种讲练结合实习教学,再到90年代的理论--实习--再理论--再实习,发生了重大转变;实习教学内容上,从金属加工实习,到金属加工 + 电工电子实习,再到金属加工 + 电工电子 + 现代制造技术实习,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而使得“金工实习”名称不能涵盖实习教学的实质内容,只能更改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工程训练”。1993年开始,学校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进入快车道。从调整教学计划入手,把金工理论课融入金工实习教学中,延长实习的时间,做到边理论,边实习,理论与实习高度融合,效果良好。尤其机制专业的金工实习教学,遵循“保证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加强工程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按照“循序渐进,实习结合生产的原则”,首先着重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然后结合产品典型零部件加工进行操作精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工艺知识,增强工程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且,加强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开设综合训练课,比如,给予一定的参数,学生通过设计,编制工艺,齿坯齿形加工,精度检测等全过程将圆柱齿轮制造出来;又如,机床拆装实习,学生需要运用《机械制图》、《机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工艺》等多门课程知识,才能看懂装配图,弄清传动原理和机床技术要求,将机床拆装好。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在实践中丰富工艺知识,增强工程意识,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学校对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视,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成效显著。1993年6月,在接受湖南省教委组织的专家检查评估考核中总分87分,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在1993年--1994年度国家教委组织的检查评估中,学校金工实习教学的综合评估成绩优秀,理论抽考平均成绩91.2分,车、钳、刨三个工种操作抽考平均成绩分别为91.5分、88.86分、90.67分,总分获全国第一。国家教委检查评估专家组通过对学校为期3天的实地考查、走访、听取汇报、召开师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考试和操作考核等,认为:“湘潭机电高专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一贯重视实习教学,软、硬件建设都较好,校办实习工厂是具有较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设备配套,工种齐全,场地宽敞,设立了有特色的实习讲室,电教、挂图等形象化教学媒体齐备,为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显示了本校的实践教学特点,在体现工程专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91年9月27日,《湖南日报》在头版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实践性教学,湘潭机电专科学校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欢迎》为题,报道了我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效。1997年,学校《金工实习教学基本建设与改革》实习教学改革成果,获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学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全开放实验模式》教学改革课题,分别获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

六、培养“四有”新人   实施德育系统工程

    1984年3月,经上级批准,学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湘潭电机制造学校委员会”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湘潭机电专科学校委员会”。学校团组织,按照本组织章程,依据时代主题,结合学校校情和特点,以开展又红又专立志成才、学雷锋创“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做“四有”新人、“创先争优”等为载体,发动广大学生团员积极参与课外各项活动,陶冶情操,搞好自身建设。同时,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构建学联工作体系,引导和发挥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在工作方式上,开展“团学互动”,抓好社团工作,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生活。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为了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青年都应该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加强“两课”建设,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增强全员“德育”意识,广泛开展“三育人”工作,发挥学生“四自”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使校园呈现出一片文化氛围浓郁、精神风貌向荣的良好局面。

    (一)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1.建立校领导接待学生日制度和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等。要求校领导轮流在每周的接待日值班,或走访学生班级,直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2.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贫困学生资助基金会;实行系(部)支部书记和班级班主任负责制,及时了解学生中出现的各类困难情况,将其在萌芽状态中加以解决。

    3.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高校学籍管理条例》《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树立正气,刹住歪风邪气,做到“优则奖,劣则罚,困则助”,通过有奖有罚,严明纪律,治理育人环境。

    4.秉承 “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8字教风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勤奋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35字学风的治校方略,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必须做到。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从而使好的教风、学风逐步形成。同时,以“团结、文明、勤奋、创新”为校风建设宗旨,实施“争先创优”先锋工程、塑形工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教职员工为人师表,青年学生文明修身,全校上下共建文明校园,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小区,成为省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5.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学校创办中专教育时期,就开始了做新生入学(入校)教育工作,而且做得深入细致且人性化。学校从长期的办学经验中感受到,抓好育人工作要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关抓起。新生入学教育尤其重要,因新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第一次远离家乡,思想既复杂又单纯,首先必须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之融入学校的大家庭。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生入学教育管理措施和教育内容有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重视程度更高。1984年开始,学校成立了以学生工作处牵头、校团委和各系(部)协同的新生入学教育管理机构,配置新生班级班主任,制定新生入学教育管理细则和教育内容,包括熟悉校园环境、进行专业介绍、学习学生守则等。1990年开始,新生入学教育又增加了军训科目,这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抓好了事半功倍,它对新生进行军人作风、军事训练、军人纪律、集体荣誉等方面的教育,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有良好的效果。为了做好军训工作,学校先后与地方人武部、附近地区的军事院校等联系,聘请军事教员来校指导军训工作。军训过程中,对新生班级训练的各个项目都要进行评比;军训结束时,要进行阅兵式和分列式检阅,最后评出前三名优秀班级并授予奖状和奖励。从多年总结的经验来看,效果是好的。

    6.努力抓好早操和点评工作。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按惯例出早操,并由规范的行为(点名)逐步过渡到人人自觉遵守锻炼身体的时尚。伴随国家广播体操自1951年以来的一次次推陈出新,学校的出早操从做广播体操也逐渐附有了新的内容。1985年开始,学校将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学生班级点评也逐渐融入到出早操的“议程”之中,效果更加明显。升国旗仪式能培养学生爱国情操,胸怀祖国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的激情;增加早操后的学生班级点评,由各系部学生辅导员(干事)轮流对上周各班级学生学习、生活及活动等情况进行评价,做得好的表扬,再接再厉,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以观后效。这种富有创意的点评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1989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早操先进单位”;1991年,学校又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早锻炼优秀集体”。

      由于这些年来学校在育人方面作出了可喜的业绩,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团中央授予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5年6月,湖南省高校工委、湖南省教委授予学校“湖南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和1998年学校连续两次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高等学校”、“湖南省百佳文明卫生单位”;学校团委于1997年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基层团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团中央的表彰,90年代以来,连续几年被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高校工委、团省委评为“省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998年,学校获“湖南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二)提升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1983年11月,经湘潭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征地25.9亩。由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完成湘潭机电专科学校初步设计。1984年,学校开始对校园环境和校园外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建设和美化。

    1.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新建了一栋主要用于学生居住的培训楼和三栋食堂,以改善学生拥挤的居住条件和食堂就餐环境。尤其食堂面积的大大扩充,减少了吃饭拥挤和排队现象,同时在食堂内安装了吊扇,改善了闷热的环境。

    2.对所有的学生宿舍进行了改造和修缮,新添置了寝室家具和卫生设施,使之焕然一新。彻底结束了过去学生寝室和走廊光线阴暗且脏乱差、家具破旧、厕所拥挤恶臭等的历史。再也没有为上级领导来检查,学校就全面动员学生并有学生干事和班主任亲自参加搞宿舍大扫除的烦心事了。

    3.增设了学生运动场地,包括篮球场和排球场,改善了体育设施;新建了室外游泳池,使学生课外活动有了好去处;对400米田径运动场进行了改造和修缮,并扩充了使用功能,在其周边还附加了一些体育锻炼器材设施。

    4.对校园总体环境进行了设计与美化。建造了假山喷泉、读书休闲亭、供人观赏的荷花池塘等,改造和修缮了多条供师生散步的水泥路,给学生学习生活创造一个悠静、美好的环境。

    1986年,学校又投资新建了一栋有4156平方米的图书馆,并于1987年4月交付使用。新建图书馆可藏书40多万册,阅览座位530余座,并设有一个100余座位的学生自习室和210余座的学术报告厅。新添置图书共计79000册。该馆也是由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设计的,外观设计意识超前,具有大开窗的现代化气息;馆内设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楼台亭廓,交相辉映,好似一个花园,清新悦目,令人心旷神怡,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获得很好的休息和养心,陶冶学生的情操。由于设计美观,设计理念超前,设计风格独特,设计功能合理,受到当时各高校图书馆界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1988年3月24日凌晨,学校大礼堂失火,因房顶全是木质结构,火势迅速蔓延殃及整座房屋,火光冲天。在校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闻讯立马赶至火灾现场,组成临时抢救大军,在市消防队的统一指挥和协同下,展开灭火行动。经过一天的扑救,大火终于扑灭,但大礼堂建筑基本上被毁。据查,起火原因是一名临时工在炸制油条时(当时大礼堂改造成临时食堂)引发明火沿沾满油污的木质烟囱烧至房顶造成的。幸运的是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事后,学校对涉及火灾事故相关领导及员工进行了严肃处理,并为勇敢奋力扑火的部分师生员工给予了表彰和奖励。此次火灾的深刻教训提醒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要时刻绷紧消防安全意识这根弦。这也给学校带来了后几十年消防安全方面的平安。

      (三)组织开展学生文体活动

    学校努力增强育人意识,除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外,加强学生的非智力能力的开发,发动学生进行自管、自助、自娱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累自我教育的有效经验;组织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的阵地,把青年学生的志趣爱好引向文学、艺术、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开设美育讲座;兴办各种文艺团体,成立文艺、演讲、体操、美术、摄影、书法、集邮等社团;组织文艺沙龙、文艺会演等,活跃业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感染和陶冶,在品格气质、精神面貌上得到改善。

    1、每年一度的校运会

    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由学校相关部门与校体育教研室共同组织举办。因参与度高(教职工也参与),竞争激烈且观赏性强,是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一件大事。从1984年开始,学校以系、部的学生各班级为单位,出台奖励办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准备和参与运动会,激发和培育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除积极报名参与各项赛事外,以班级为单位准备运动会入场式班服、班徽、班旗,设计各系部的入场系徽,排练各系部的入场阵列和啦啦队等也是运动会的重头戏之一。每当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当天,入场式是广大师生员工必看的精彩场面,那轰轰烈烈迎来的校旗队、仪仗队、设计新颖的移动牌坊、整齐划一的各系部的各班级长龙队伍,走过主席台,走过观看人群,使人眼花缭乱,博得阵阵喝彩。田径运动赛中,学生个个精神焕发,龙腾虎跃;金牌榜上的数字不断更新,一个个校田径项目纪录不断刷新,记录下各系部、班级和学生个人荣誉。1989年,学校在湖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专科组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2、学生的体能锻炼和测评

      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体能锻炼和健康状况,把它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学生的体能锻炼主要由校体育教研室指导下开展工作。

     (1)改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983年以来,体育改革一直采用分段式教学法。即在经过一年级各个体育项目分别进行教学并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的基础上,二年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愿参加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健身健美操和武术等分项学习,通过一年的锻炼,按等级对学生给与相应的评价。

    (2)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形态、机能、素质”测试,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标准》测验。1988年经湘潭市体委和市高校体协抽检,一年级达标率为70%,高年级为94.8%,全校达标率为87.3%。

    (3)为适应女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增加了艺术体操的内容,学校开设了健美课。由于体育老师刘小曼热心、耐心和执着,参加健美课和艺术体操锻炼的学生非常踊跃。在刘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的健美操在全国高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1987年在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学校荣获专科组艺术团体操第二名。随后多年,学校学生健美操在湖南省和全国艺术体操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

       3、学生的群众体育和社团活动

     (1)学生的群众体育活动。学校的群众体育活动一直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都会组织校级的,或以系、部为单位的各年级班级的各类群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群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举办的活动有拔河赛、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跳绳赛、趣味运动会等,其中拔河赛、篮球赛、排球赛倍受到学生的关注,参与度也很高,各年级班级组成的啦啦队更是热情高涨,助力班级取得好战果。1989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学生的社团活动。学生的社团活动自学校创办以来就组织开展得有声有色(图1.25所示)。特别是1983年开始,在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及各系部党支部的组织和支持下,学生社团工作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如各体育项目类社团(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社团)、音乐社团、形体艺术社团、舞台表演社团、书法社团、摄影社团、交际舞社团、大合唱社团、乐器演奏社团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当年最亮眼的有艺术体操社团、交际舞社团、大合唱社团和舞台艺术表演社团等。艺术体操社团的精彩表演曾多次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大赛中获奖;交际舞和大合唱社团组织的规模大,吸纳的会员最多;舞台艺术表演社团排练的《雷雨》节目,在2000年的元旦晚会(租借电机厂大礼堂)演唱中具有轰动效应,影响面很大。学校应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加演了几场。

阅读 3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