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二十九中学后洋校区校园防欺凌宣传教育
防欺凌口诀
讲文明,懂礼貌,校规校纪要记牢
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造谣
与人为善大道宽,盛气凌人朋友少
以强凌弱不可取,团结友爱最重要
玩笑打闹别过火,小磕小碰别发飙
情绪过激事端起,理性沟通矛盾消
有益活动勤参与,良师益反多结交
懂法守法能自律,身心健康乐逍遥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有哪些表现?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校园欺凌的类型有哪些?
1.身体欺凌
这是最容易辨识的一种欺凌,是指肢体上的暴力,比如拳打脚踢、扇耳光、撕扯衣物等。除此之外,强夺财物、故意损毁他人物品也属于身体欺凌。
2.语言欺凌
语言欺凌指用言语对他人进行嘲笑、谩骂、起侮辱性绰号、诋毁等行为。语言欺凌是伤害孩子的一把锐利的“软刀子”,这种暴力比起外表的伤痕来说更为严重和可怕,也更不容易被察觉。
3.社交欺凌
指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
4. 网络欺凌
指利用互联网侵犯被欺凌者的隐私、损害人格或名誉。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欺凌也越来越普遍。网络欺凌不仅会对孩子的精神造成伤害,而且因为网络的互联互通特性,使得欺凌事件的影响力比校园欺凌更大,对被欺凌的孩子影响也更深。
如何避免校园欺凌?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碰到‘下暴’应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下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或报告老师。告诉学生,最好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坏人的最佳效果。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校园欺凌可能会承担什么责任?
学生欺凌事件的欺凌者侵犯受欺凌者合法权益,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学生实施的欺凌不完全是一个侵权行为,也可能是数个侵权行为组成,其损害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因此,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要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分析。
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由此,学生欺凌事情中的受害学生受到人身损害的,可以向侵权人主张赔偿责任,也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如财产受到损害的,有权向侵权人主张受损财产的赔偿责任。
行政责任
侵害人的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以下列举校园欺凌中侵害人可能承担的行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斗殴的;
(二)追逐、拦截他人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刑事责任
从刑事责任的角度出发,如果从犯罪构成“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三阶层理论来看,学生欺凌行为有可能会触犯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强奸罪、猥亵罪等罪名。如果欺凌者已经成年,则直接使用刑法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校区为校园防欺凌做了哪些工作?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开展校园防欺凌主题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品质。向学生普及欺凌的危害、如何预防欺凌等知识。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欺凌宣传,形成反欺凌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依法依规处置事件
对于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对于欺凌者,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或法律制裁;对于受害者,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援助,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及时排查处理
学校建立健全的排查机制,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家访/电访等的方式定期对校园欺凌进行排查。对于发现的欺凌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处理,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注重监督指导
学校加强对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监督指导,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同时,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家长可以为校园防欺凌做什么?
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伤害了受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整个校园环境和社会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与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以下是家长预防校园欺凌的具体做法:
一、增强孩子防范意识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辨别是非,识别哪些行为属于欺凌行为,哪些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同时,要告诉孩子保持警惕,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或邀请,避免独自外出或到偏僻地方。
二、讲解欺凌危害
家长需要向孩子详细讲解欺凌的危害,包括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创伤以及可能导致的长期影响。通过讲解,让孩子认识到欺凌行为的严重性,增强他们抵制欺凌的决心。
三、强调自我保护
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学会在受到威胁时报警、求助,学会用言语或行动拒绝欺凌行为。同时,要告诉孩子在遇到欺凌时,不要害怕,要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建立良好沟通渠道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通过沟通,家长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五、留意孩子情绪变化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时,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六、教会孩子寻求帮助
家长要教会孩子在遇到欺凌时,及时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可信赖的人寻求帮助。同时,要告诉孩子保留证据,如记录欺凌行为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以便日后维权。
七、参与学校安全活动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教育课、防欺凌主题班会等。通过与学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共同防范校园欺凌行为。
八、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校的安全教育措施和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同时,要积极参与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共同推动学校安全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总之,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从增强孩子防范意识、讲解欺凌危害、强调自我保护等方面入手,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编辑:杨滨鹰
审核:唐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