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多看有益处

香蕉三班
创建于2024-04-27
阅读 6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运动有助于人们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跑、跳、攀爬等运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适当的锻炼能够刺激幼儿的食欲,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状态。

案例

丫丫体质比较弱,经常感冒。为了防止孩子活动后出汗、受凉引发感冒,妈妈总是避免让丫丫进行剧烈地跑、跳,只让她参加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画画等。三岁多的丫丫由于阅读量比较大,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妈妈常引以为豪。但让妈妈头疼的是,由于丫丫平时缺乏运动,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做事情缺乏活力和主动性,小小的她常常呈现出懒散的状态。

案例分析

在幼儿的运动方面,不少家庭存在以下误区。


一、很少运动

由于现代生活的节奏比较快,年轻父母的压力比较大,许多孩子缺少父亲的陪伴,在祖辈及妈妈的陪伴下成长,日常活动以静为主。案例中的丫丫就是因为缺少对大肌肉的锻炼,所以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缺乏活力。

二、偶尔运动

有些家长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式锻炼,以弥补日常锻炼的不足。而实际上,偶尔的大量运动无异于暴饮暴食,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

三、过量运动

幼儿适当进行大肌肉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但过量运动则害处多多。特别是在夏季,幼儿如果过度运动,那么体内的水分流失快,钾等重要元素也会迅速流失。钾严重缺乏会使人昏迷甚至死亡。因此,运动也需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生命在于运动,案例中丫丫所表现出的特征正是缺乏运动所致。她现在懒散的状态很可能成为她今后对待学习、生活的基本状态。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还能降低儿童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概率。由此可见,运动能使人身心愉悦,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加拿大儿科协会建议,家长应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运动时间。一至四岁幼儿每天至少应运动三小时,包括在室外的跑、跳运动和室内地板上的爬行等玩耍活动。一个人的动作协调能力可以在生命的头四年里发展起来。如果家长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充分开发幼儿的运动潜能,那么将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和心理的发展、体质的增强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策略

一、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孩子在游戏中需要进行肢体运动、动手操作、与人交往,游戏可以促进孩子在大肌肉动作方面向更高水平发展。家长可以设计一些表演性游戏,让孩子随儿歌模仿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运动;也可以让孩子学小鸟飞、小马跑、小兔跳,跟成人互动,运用语言和动作促进孩子肢体动作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晚上睡觉前,家长可以在床上给孩子铺上"枕头路"或"被子路",让孩子扮演小乌龟在上面爬或行走,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

二、生活中的运动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孩子的大肌肉群。例如,用床上的被褥做障碍,让孩子来回爬;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拿得高一点儿,让他跳起来够;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在小区花园里蹬三轮车,扔或踢小沙包,等等。另外,家长带孩子去买菜或水果时,可以有意识地请孩子帮忙提一些;还可以要求孩子每天清扫家里的客厅、清洗自己用的小手帕,等等。当孩子帮助家长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三、自然中的运动

大自然中成片的绿地、错落有致的树林是孩子玩耍、嬉戏的好去处。在有安全保证的前提下,家长可以陪孩子在小树丛中捉迷藏,在绿地上追逐、跑跳,在小河里戏水、网鱼、捉虾……家长应该经常带领孩子投进自然的怀抱,让他跑跑跳跳、攀攀爬爬,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从而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发展运动能力。


四、做爱运动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引导孩子养成运动习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每天下午下班后,可以带孩子在小区里的空地上进行跳绳、踢毽子、丢沙包等简单的运动。周末,父母可以约上朋友一起带孩子去爬山、郊游等。即使孩子没在身边,父母也应自觉运动,经常打羽毛球、乒乓球,散步、慢跑等,尽量避免在电视机前长时间坐着不动。

阅读 6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