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预防手足口—老关镇幼教集团卫生保健知识科普

老关镇中心幼儿园
创建于04-27
阅读 13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随着季节交替和气温的变化,结合既往手足口病流行规律,现温馨提示:近期正是幼儿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为了守护幼儿的健康,我们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传染病预防。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

主要症状及传播途径

一、主要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幼儿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出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无皮疹。

二、发病表现

大宝宝会诉说喉咙痛、吞咽难,小宝宝因疼痛哭闹、抗拒进食。

判断要点:口腔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若误认为是口腔溃疡或“上火”,可能延误病情,如发现口腔内、舌头长满红点,应立即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三、发病部位

1.手

2.脚

3.臀部和四肢皮肤疱疹

疹子如小米粒大小,形态为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发病表现:皮肤上的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

判断要点:手足口病不只限于“手”“足”“口”, 病毒随着血液循环,能到达全身各处。出现在躯干其他部位的疱疹,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四、传播途径

1.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感染了如何治疗

1.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2.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幼儿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平常可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后应选择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洗手;

3.减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清洁消毒。日常用品和幼儿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6.接种疫苗。虽然接种EV-A71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但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幼儿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5岁以上幼儿不推荐接种。

一般预防措施

加强手足口病宣教,保护易感人群,家长加强防病意识,手足口病幼儿做好隔离,教育幼儿吃充分加工煮熟的食物、喝温水、不咬玩具,幼儿经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清洁消毒。饭前便后勤洗手,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家长注意事项

1.如果幼儿出现手足口或疑似传染病,切莫自行用药,应及时去医院治疗,及时告知班级教师,以便幼儿园采取措施;

2.幼儿患病后要及时隔离,家里的玩具、用品等也要及时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

3.手足口病患儿经隔离期完全康复后,到正规医院开具复课证明方可返园。

幼儿身体健康是我们共同责任,让我们家园携手,用心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

阅读 13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