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家长以身作则、耐心陪伴、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cab2368208a4270851c614d676b58a6.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15284b487a0440a2bcc123603e8cc962.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9bded479daa49418791b1eff0a784d9.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438d9d97e560497f9489d68c439d75cb.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327a216522a4addb8b607f3d2866c4a.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a2c59027694349289b83f10644d49185.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442620ea82648e1b6723ee48f4dc118.png)
本次介绍的是这样一个家庭——家长用自己的言行、努力和智慧开启孩子成功的道路。
家 庭 背 景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f414093be19f4b80b9b78c7627c09a15.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b005769e2554171bf43598cec4fb645.png)
林子懿,女,12岁,现就读于斗门区实验小学六(1)班。家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她和弟弟。爸爸自己经营公司, 妈妈是一名中学教师,弟弟读幼儿园中班。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23ee703166746b5b03c9ae3820f29ed.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38694993593427ba07fb6f3326a8bc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3d761f9e798427fb0da3a91e8360c8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50967e313ec4869a1ab5421409e9def.png)
教 育 理 念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f414093be19f4b80b9b78c7627c09a15.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b005769e2554171bf43598cec4fb645.png)
一、重视言传身教
子懿的妈妈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平时工作繁忙,但她从不将工作压力带回家中。每晚,她坚持查阅姐姐的学习任务,给弟弟讲睡前故事,耐心陪伴两个孩子。
爸爸把周末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会带姐弟俩去爬山、野炊、郊游等,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增强体质。
二、时刻关爱和引导
子懿妈妈很注重孩子的情感培养和心理健康。她会定期和孩子聊天,了解近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她注重礼仪教育,定期组织家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及社交能力。
三、及时总结与规划
开学初进行总体规划,每周一小总结,每月一大总结,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计划,按规划行动。每周和每月,对之前的学习生活进行归纳总结,反思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23ee703166746b5b03c9ae3820f29ed.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38694993593427ba07fb6f3326a8bc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3d761f9e798427fb0da3a91e8360c8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50967e313ec4869a1ab5421409e9def.png)
具 体 做 法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f414093be19f4b80b9b78c7627c09a15.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b005769e2554171bf43598cec4fb645.png)
在成长过程中,子懿的父母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习问题,更多的是性格培养、心理健康及各种习惯养成。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教会孩子如何有效地学习,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掌握学习方法等。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自主解决问题。
二、注重品德教育
品德是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懿家长会引导孩子养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经常带领或鼓励孩子参加团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在家会设置一些需要共同完成的亲子任务,结合奖励机制,让孩子学会在合作中进行沟通交流。
四、培养创新能力
提供丰富的创意材料,创设不同场景,鼓励两个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五、注重体育锻炼
姐姐每周游泳,弟弟打乒乓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此外,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乐观向上的品格。
六、提供多元的学习体验
除了课堂学习,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内外活动,如艺术表演、口语比赛、社会实践等,让孩子在不同的领域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23ee703166746b5b03c9ae3820f29ed.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38694993593427ba07fb6f3326a8bc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3d761f9e798427fb0da3a91e8360c8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50967e313ec4869a1ab5421409e9def.png)
教 育 效 果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f414093be19f4b80b9b78c7627c09a15.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b005769e2554171bf43598cec4fb645.png)
六年来,在家庭教育的指引下,子懿在学业、品德、社交等方面表现突出,成绩显著。
一、学业成绩突出
子懿对学习充满热情,勤奋努力,积极向上,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学期均获“学习标兵”及“成绩优秀奖”。
二、良好的品德修养
子懿为人谦逊、踏实肯干、积极上进,尊重师长、待人友善、乐于助人,积极帮助后进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三、班级管理能力出色
作为班长的她,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上能力突出,能及时应变,很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在班级各项大型活动中,很有担当,领导力很强,表现突出。
四、广泛的兴趣爱好
子懿爱好广泛,且样样出色,在钢琴、主持、朗诵、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学科竞赛、英语口语比赛、戏剧节中亦有突出表现。
五、很好的社交能力
在班级担任班长及语文科代表,在学校担任大队委,承担了学校很多大型活动的主持工作,在班级及学校社团中展现出很优秀的能力。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23ee703166746b5b03c9ae3820f29ed.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38694993593427ba07fb6f3326a8bc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3d761f9e798427fb0da3a91e8360c88.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550967e313ec4869a1ab5421409e9def.png)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子懿的家庭教育实践,展示了她们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付出。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每一个家庭都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人。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eafc2ee812a4df0be5f9c9ac73e8c00.png)
图 文: 谭 菲
编 辑: 谭 菲
审 核: 何惠贞
签 发: 吴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