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二十一):班主任眼中的“大事”和“小事”

🍃少年游
创建于04-27
阅读 80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正吃着晚饭,学校值班老师打来电话,说我班几个娃在学校桌球室悠闲地打着桌球,被他逮住个正着。

      “这还得了”我嘀咕着,如此“大事”必须快点赶回去处理。我随便扒拉几口,便匆匆赶回教室。

       赶到办公室时,小C同学和小Z同学已经立在办公室门口等我了。

       我还未开口,小Z便怯怯的说:“老师,对不起,我们犯错了”。

      “犯错了?犯什么错?”我压制住内心的怒气,冷冷地问。

      “老师,我们刚才去学校桌球室打球,被值班老师逮住了。”小Z低声回答。

       我拍了桌子,厉声呵斥:“桌球室是老师们下班后的休闲场所,你们怎么进去的?”

       小Z弱弱地说:“老师,我们看到……看到海报上说,学校桌球室会在下午五点半开放,但是没有说学生不能进,我们出于好奇就进去了。”

       或许是以为自己闯了大祸,也或许是被我刚才的气势吓着,我瞥见两个娃低着头,小Z不知所措地捏着衣角,站在小Z旁边的小C已经瑟瑟发抖。

       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心生愧疚,心下暗想:“两个孩子只是出于好奇,谁又没有好奇心呢?换成是我,我也会好奇呀。”

       如此一想,我便立时温和下来,轻声安慰两个娃说:“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错,谁没好奇心呢?只是屋里没人,不能轻易进去,以后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两个娃不可思议地看着我,不放心地问:“那学校会处理我们吗?”。

       我安慰说:“你们能认识到问题,知道做事的尺度就可以了,不惩罚你们,你们去教室吧。”

       两个家伙终于放松下来,深深鞠了一躬,开心地去了教室。

 

       记得很多年前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特别想带好班上的孩子,总觉得“爱之深,责之切”,便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经常会因为一些所谓的“大事”大动肝火,口不择言,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一腔热血又稚嫩可笑。很多年过去,再和以前的学生聊天时,他们落落大方,可能已经不记得当年老师的诸多“刁难”,但我总是万分愧疚的!

       人总是在反思中成长,我们总觉得做老师是在教育学生,其实一同成长的也有我们老师。

       现在带班,我依然会从细节上去引导孩子在思想和习惯上的成长,但是在要求的同时,也多了一些宽仁之心。就是孩子犯了错,也不再抓着孩子的问题不放,不再随意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孩子犯了错,要给到学生改正的机会,给到学生改正的时间,正是学生犯错,才有我们教育的价值,才有孩子成长的契机。

       以前带的学生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经融入社会,现在看来,他们并没有因为以前我们认为不得了的“大事”,我们“上纲上线”的“大事”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质量,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给他们处处掣肘。

       一路走来,是学生,也是时间,让我认识到什么是教育上的“大事”,什么是教育上的“小事”。

       影响到他人学习生活的事便是“大事”,没有给他人造成困扰的事是“小事”;

       破坏了公共规则秩序的事便是“大事”,没有影响到公平公正的事是“小事”

       关系到自己生命质量的事便是“大事”,没有影响到做人做事的事是“小事”;

       违背世间常理和人性的事便是“大事”,没有违背人之常情的事便是“小事”

       说具体点:

       活泼好动不是“大事”,影响课堂就是“大事”

       偶尔迟到不是“大事”,经常迟到一定是“大事”;

       忘记打扫卫生不是“大事”,故意偷懒,拈轻怕重是“大事”;

       打球踢球人之常情,但影响吃饭,影响休息,影响他人便是“大事”;

       没考高分是“小事”,厌恶学习是“大事”

……

       为人师者,要为学生长远计,“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小事”也无需百般苛责,上纲上线。 分清“大小事”,评价要多元,常怀宽仁心。

       以上总结,是反思,也是自勉。

 

阅读 8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