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希望,守住幸福,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创建于2024-04-26
阅读 239

在学校里,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善良可爱、天真烂漫。比起其他孩子,他们的眼神中略显一丝渴望——渴望与父母的相见、渴望与父母的拥抱、渴望与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是一群留守儿童,他们比其他孩子更独立、他们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关爱、他们也比其他孩子更迫切想表达对父母的爱。

       在我的班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留守儿童,在这个队伍中,留守儿童普遍良好,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但有两个比较特别的孩子:一个是性格固执的小男孩,另一个是性格比较孤僻的女同学她从小父母离异由外公扶养。

      小男孩之前对待同学也是和睦相处,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但今年不知道怎么了,就突然不想去学校了,作业也不认真写,每天完成作业都有困难。对于这突然情况,我特意来到他家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他奶奶告诉我最近是迷上了手机,只要回到家不管是吃饭睡觉都是手机不离手,奶奶的话对他毫无作用。于是我就和他进行了为期两三周的博弈,我首先给他进行了耐心的劝导,告诉他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能毫无节制的玩手机,还要学会甄别网上推送的内容,每天玩手机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不能被手机带着跑,我甚至还对他说只要再这样我就将手机没收,谈完话当时是答应了。但过了两三天他奶奶告诉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只要回到家就拿着手机不放,我发现对他用谈话的方法作用不大,我就另想办法。

      首先上课时播放了建筑工地农民工干活的场景和他们的生活环境,这对班上的同学触动很大,有些甚至当时就红着眼眶对我说以后一定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这其中就有迷上手机的那个“他”。

      再就是我每节课都对他有意无意地表扬鼓励一两次。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在课间时喜欢和同学交流了,笑容也多了一点,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整个人也就自信多了。最近我再向他奶奶了解他的近况时也得到了令我满意的结果。从这件事过后我体会到在管理学生时不能一味地“管”,更重要的是合理的引导和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

       我班上还有一个女同学,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外公外婆带,母亲在外务工,一年难得回来一趟。在这样的环境下,造成了孩子内心自卑、敏感。

       一到四年级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直都是很遵守纪律并按时完成作业,但上五年级我发现孩子的行为有了变化。变得内向不爱说话,经常独处,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在多次和孩子进行沟通无果时,我去到了她家里。这才得知她的详细情况,孩子长大了心理发生了变化,外公外婆在家务农,天天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她的心理状况。至此,我终于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内向、易怒都是缺乏爱的表现。

       于是我制定了三个计划,首先和孩子母亲取得联系,每周至少让孩子和母亲视频通话一次,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其次和孩子外公外婆交流,把孩子每周的活动表现讲给他们听,让外公外婆多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孩子肯定,增强自信心;最后是我们这个班集体,在活动中我和其他同学一起热情邀请她参加,同时多给予鼓励。

       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同学终于又融入了我们的大集体,开始主动和我打招呼,认真做值日,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工作这么有意义!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我在开学初逐一摸清全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了班级中的待优生及优生名单,再让一个优生和一个待优生坐在一起,让这些学生结成“一帮一”的互帮对子,让优生在课上及课后不断对待优生进行提醒和注意,并对待优生不懂的作业进行辅导,争取让留守儿童学习取得进步。课堂上随时提醒这些学生注意听讲,并多抽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后,我也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抽出时间来对他们的学习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我不断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家长让家长心中有数,并对孩子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个别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了一定提高,能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去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了一定改观,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教学程序,小动作也较以前少了,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敢大胆地问老师了,全部学生都能及时地交作业,尽管有些学生完成的作业有时不太理想。

      总的来说,班主任工作是既繁忙而又有乐趣。班上现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仍旧不理想,书写还有待于加强,语文基础依旧很差等等。

     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把留守儿童的工作放在首位,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来,为使我们班的成绩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努力。

成长记忆:

00:25
01:41
01:37
01:00

分享人:苟耀军

阅读 23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