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最后一个“五一”长假,我们在体育馆和火场度过(之二)

白卡鲁山
创建于04-26
阅读 9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6、徒步4个半小时到达火场

        我们于5月3日凌晨1时26分到达火场前沿停车点后,扑火队员分别领取给养后,没顾得休息和吃饭就按在塔河出发前的分队情况,背上装备,扛着扑火器具,于2时整开始徒步向火场挺进。很多人都边走边吃面包和烤饼,唯恐落后、掉队。

        途中,大家时而沿着泥泞、凹凸不平的沼泽地或林间的简易道路艰难前行,时而沿着嫩江边及不知名的小河沟塘行走,时而又翻越山岗。大家团结友爱,相互关照:体力好的帮弱者背包、拿物;带手电的给摸黑前行的不时地照亮;走在前面发现道路有水或特别难行的,就主动转告后面的人员注意脚下;各单位或部门的带队人员总是边走边查看自己的队员是否跟上,是否有需要帮助的……

         兴安的五月,天气虽已转暖,万物已开始复苏,但夜间的气温仍很低。有的人体力不强,走的时间长了就想躺下休息一会,但寒冷又使他们不得不继续前行。早晨3点多钟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气温逐渐回升,人们的情绪也高涨起来。大家自觉地加快了脚步,行进速度也比夜间有了明显提高。

       塔河县委书记杨胜利等领导不知何时已先前到达火场前沿,在一个小山头为经过那里的扑火队员鼓劲加油。

       在经过两片沼泽地、翻越了四座小山岗(其中一个较陡的山坡,局部坡度达到了四、五十度),历时4个半小时,曲曲折折、上上下下地徒步行走了近20公里之后,于5月3日早6时30分到达火场。

在汽车走过的草地上穿行

客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县医院的队员

凌晨行走在嫩江边。

先期到达火场的指挥部成员。

我和队员们

县经济计划局的扑火队员

           

                7、三天三夜坚守火场

       进入火场后,我们所在的指挥部立即对各小队分派任务,按人数和地段的难易情况进行布防。我院10人共领取了300延长米火线看守和清理任务。接到任务后,我们和其他队员一样,顾不得休息和吃饭,迅速清理火场边缘的残火及还在冒烟的可燃物,防止向外蔓延,特别是防止突起大风而引发复燃火。清理工作结束后,已近9时,大家才开始吃饭、休息。随后各小队留1-2名人员巡视看守,其他人员分别在过火区边缘寻找合适的场地,支帐篷、铺睡袋,“美美地”睡上一觉。

        时近中午,休息之后的扑火队员纷纷准备午饭。有的用铁桶,有的用大勺、铝锅等炊具,用几块石头支起来,或用三根木棍做成三角架再用长杆或铁丝架起来,下面点火。主要用来煮方便面或煮粥,也有的用黄瓜、白菜、大头菜等做成菜汤。开饭了,大多都是地下铺着一块塑料布三五一伙或十个八个围坐在一起,把随身带的烤饼、罐头、火腿肠或熟食等拿出来共餐。(晚餐时,有的喜欢“来两口”的队员拿出了自带的白酒或饮料,但恐误事谁也不敢多饮)。

        午饭后,各小队开始对过火区内倒木和树墩上的明火,或用水浇或用土埋,或用锹、镐等工具清除。明火及正在冒烟的可燃物清理之后,大家又先后挖或刨开火场边缘安全隔离带。此项工作有的需1-2天完成,此后就只是看守火场、清除火区内的烟点等收尾事宜,等候验收了。

        在火场宿营也各有千秋:指挥部若设在公路边,可搭一个能住10余人的帆布单帐蓬,若距离公路较远,则也同扑火队员一样,住在塑料布搭起的帐蓬。一般的扑火队员有的住单人或双人帐蓬,也有的是几个人合伙用塑料布搭帐蓬,几乎每人都有一个睡袋,大多数都有防潮垫或气垫褥子,睡在上面感觉很好。睡觉时,很多人都是脱掉外衣和毛衣裤或绒衣裤钻进睡袋,但也有的因怕冷而合衣而睡。后者睡觉方式既不舒服,也不保暖,而且会感觉很累的。

        我有时躺在睡袋里浮想联翩:我们的父辈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也都参加过多次扑火战斗,但那时的吃、住、行条件都很简陋:吃的是饼干、烤饼及少量的水果罐头,住的是自己携带的棉大衣和雨衣、毛毡垫,也有的则带一张狗皮或狍皮,有的带一块塑料布。由于那年代林区公路还很不发达,而且车辆运力不足,他们常常要徒步很远很远,有时坐飞机10几分钟,扑火结束后要徒步三、四天才能到达停车场或到家。

清理火场边缘 ——此片为借用其他火场照片,用以展现工作内容。

挖、刨火场边缘防火隔离带——此片为借用其他火场照片,用以展现工作内容。

清理火场内的烟点、气点 ——此片为借用其他火场照片,用以展现工作内容。

阅读 9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