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本无华,因相荡而起涟漪。
石本无火,因相击而生灵光。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营造一种积极竞争、勇于探索、挑战自我的氛围,以赛促教研、促学习、促业务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木兰实验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比赛拉开序幕,大赛于2024年4月16日举行,来自不同年级的6位数学教师为大家呈现了风格不一,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
赵自涛老师的《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赏旋转、识旋转、变旋转、说旋转、练旋转、画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赵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景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的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张思雨老师的《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一个重要概念,张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课上所举的创设的情境是“一组数据的记忆”,由此导入新课,开始进入新知学习;首先张老师借助PPT,通过让同学们讨论交流“移多补少”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平均数的特点:“一个数变化,平均数就会发生变化,平均数很敏感,它与每一个数都有关系”。这个特点的明确,让平均数学习的内涵更加丰满。主要让学生去思考、去想办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计算方法、特点,真正让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参与,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王娇丽老师的《分一分》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情境,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把握知识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思辨,尤其在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时,教师借助苹果动图直观演示“平均分成2份,分得其中的1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在整个过程中,利用实物苹果图理解二分之一的本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图形和数学信息产生密不可分的关联,凸现数学本质。
陈娟老师的《认识角》
陈娟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陈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陈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做到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葛贝贝老师的《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是一节在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的平面图形。有关图形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平面图形的认识不能独立存在,它是在立体图形上进一步抽象出的图形。葛老师根据这一点设计了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立体王国里,由平面图形寻亲记为本节课引线贯穿整节课。葛老师这节课给人寓教于乐的感觉,动画导入,王国里寻亲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里平面图形不能独立存在,是在孩子已有的立体图形的知识经验上,让学生通过“画”“印”,亲身体会“面在体上”。也体现了平面图形与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陈童老师的《体积单位》
陈老师这节课以视频导入复习了什么是体积,紧接着借助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来学习体积单位从一厘米、一平方厘米迁移到一立方厘米。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一立方厘米、一立方分米、一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另外,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又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会体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新课标指出,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能从数学与生活情境中初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活动结束后,授课教师从设计意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自我反思。继而听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授课教师的活动内容,从目标制定、亮点优点、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点评和探讨。
回首这场同课异构的旅程,我们仿佛走过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每一个课堂都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或激情四溢,或深沉内敛,但都充满了教育的魅力和智慧。感谢这些优秀的教师们,他们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同课异构,期待更多的教育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