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强化数学的“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二里岗小学四年级结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要求,将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开展了“你达标了吗”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立定跳远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体能测试项目,它要求参与者在没有助跑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力量和技巧尽可能远地跳出。尽管看起来简单,但立定跳远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它在体育训练、健康评估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体育中的跳远和数学学习有什么联系呢?你的跳远成绩达标了吗?围绕这些有趣的问题,四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 你达标了么?”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数学遇上体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吧?
任务一:认识体测中的小数
在跳远成绩中有许多小数,这些小数表示什么含义呢?在数学上,小数是把1逐步细分:平均分成10份就产生新的计数单位0.1;把0.1再平均分成十份就是0.01……,而计数单位、数位以及各部分的含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同学们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动的数位顺序表”,借助拉动数位数位顺序表,从而产生不同的小数,更好地认识体测中、生活中小数的组成及含义,小数的读法规则,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还帮助他们认识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们思路清楚,知道任务要求后,制作可以“动”的数位顺序表。
同学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将数位顺序表记在脑中,印在心中。
瞧!同学们正在自制“数位顺序表”。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体测中、生活中的小数,又培养了大家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个任务中,同学们乐此不疲,在游戏中不自觉的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
任务二:量量我的跳远成绩
如何测量自己的跳远成绩呢?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呢?学习过小数后,能否自己制作米尺去测量?同学们兴趣盎然,在任务的驱动下,纷纷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米尺,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同学们制作的“米尺”,都是用“米”做单位的,所以每一个大格、每一个小格分别是多少呢?还会是整数么?在清楚的知道可以将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米,也就是1分米,借助已有的学具直尺制作出10个0.1米,再将0.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01米,也就是1厘米,学生边制作边思考,体会小数的进率以及单位转换,对于长度的量感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就是这种“在做中学”的模式,他们的参与感很高!
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的米尺纷纷呈现在眼前,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开始测量了!
任务三:我达标了吗?
通过制作跳远统计表,同学们对“立定跳远”进行了记录,大声读出跳远成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通过对比小数的大小,比一比谁跳的远,议一议谁测得准,充分调动同学们热爱运动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同学们将记录的班级标准成绩与国家成绩放在一起,对比自己的成绩在哪个范围内,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任务四:体测与数学的碰撞
当数学遇上体测,同学们在跨学科的真实场景中身心舒展,不仅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发展,还有体育活动的健康获得。
同学们从体侧成绩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达标计划。
本次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了坚持和努力,在测量跳远成绩中学会了严谨和细致,发展体能与提升数感并驾齐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收获快乐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