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子嗨起来
观察对象:全体幼儿
观察班级:小一班
观察教师:邓集群
游戏背景
进入小班下学期,孩子们的游戏经验和动作发展有了较大的提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时机。”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结合课程游戏化的特点,让幼儿参与其中,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主动性,培养大胆尝试的品质。普通的海绵垫,在成人眼中用处不大,可在孩子们眼中是最好的“玩伴”。不断创新的玩法让海绵垫已完全超越了它们原有的、单一的功能,见证着孩子们在自主游戏过程中的每一步变化与发展。孩子们与海绵垫子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看,他们正跃跃欲试,有趣的游戏探索正在进行中……
在游戏里,孩子们有了想象的机会,有了发现的勇气,有了创造的惊喜,呈现着不一样的他们。
游戏活动过程与实录
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比较早到的几个孩子从置物架里拿出了海绵垫子,他们提出想在海绵垫上玩游戏,我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紧接着,他们把垫子拿到了操场上大家一起开心地玩起了垫子游戏!
场景游戏一:
王宇成将垫子铺平说:“我把垫子当成床,躺在上面。”蒋语汐快速把垫子铺在地上,摆成沙发的模样坐在上面说:“我家的沙发就是这样的,真舒服。”其他小朋友看到语汐把垫子当成沙发,纷纷学她也这样摆。夏一航说:“我们可以当毛毛虫从垫子上爬过。”说完,就在垫子上爬起来。周启航说:“我还可以在垫子上滚。”说完,躺下侧身在垫子上翻滚起来。蒋毅小声的嘀咕说:“我们可以在垫子上面跳,像在蹦蹦床上跳一样。”
谭壹升跟几个小朋友说:“我们来玩过桥的游戏吧,把垫子当成桥,地板是小河,不能掉下去。”孩子们把垫子摆好,玩起了“过桥”的游戏。他们一个接一个小心翼翼地跳过“小河”。
游戏分析:
《指南》社会领域目标指出,幼儿要“喜欢并适应集体生活”。3-4岁的孩子对群体活动逐渐产生兴趣,我班孩子的集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愿意主动和伙伴一起尝试进行团体游戏,并在游戏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垫子搭桥完成后,孩子们快乐地在上面爬、跳玩耍着。孩子们发现有的小伙伴把垫子弄歪了时,能及时调整,并对游戏进行讨论分析,说明孩子们是乐于积极动脑,遇到问题能想办法去解决。这样一来,对下次的游戏更有期待了。
场景游戏二:“小蚂蚁”躲雨
小朋友们拿来垫子准备做游戏。教师在孩子们去和垫子做游戏前,为幼儿创设情境:现在老师的魔法棒将小朋友们变成了小蚂蚁,天空下雨啦,小蚂蚁该怎么办呢?只听见张名阳说:“我们可以躲在垫子下面,这样就不会被雨淋湿”。好主意!大家一听,赶紧躲到垫子下面用双手支撑着,慢慢向前走动。接下来小朋友们分工合作,由几位“小蚂蚁”“撑伞”,分别邀请剩下的“小蚂蚁”进来躲雨。
游戏分析:
游戏中幼儿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能高举双手,齐心协力一起“撑伞”。他们有分工、有合作,也有每个人参与者的努力。对于小班的他们来说是一次突破,更是他们友爱的催化剂。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双臂支撑力及耐力,而且有助于幼儿亲近社会行为的发展。
场景游戏三:“小蚂蚁”搬食物
天晴了,一群“小蚂蚁”来到墙角边玩耍,他们发现地上有许多食物,可开心了,想把食物搬回家。怎样才能把食物搬回家呢?王宇成和曾韬语说:“我们可以把食物抬回家。”蒋沐扬和马悦馨说:“我们可以把这些食物抱回家。”周灵说:“我们可以把食物扛回家。”听到这些,孩子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动起来了。“是的,我们可以使用抬、抱、扛的方法去搬食物。”就这样他们陆续将食物搬回了正在用垫子搭建的房子里!
游戏分析:
在之前的游戏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游戏经验,采用情景设置的方法让枯燥的技能“活”了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活动中有的幼儿扛不动,抱不起的时候没有急于求助老师,而是想办法自己解决。活动中幼儿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敢于放手,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在探索中发展。
场景游戏四:“小蚂蚁”翻丛林
孩子们发现了垫子的新玩法,他们把垫子垒高,做成一座小山丘。好几个男孩大声说:“这里是高高的丛林,谁敢翻过丛林?”旁边的谭壹升说:“我敢翻过去。”说着便爬上去又跳下来。“小蚂蚁”们看到后也跟在后面勇敢地翻越丛林。
游戏分析:
游戏适当增加了难度,他们把若干垫子垒成一座小山丘,爬上垫子,从高处往下跳。爬到垫子上对小班幼儿是有一定的高度,并从垫子上跳下来,这就是一种挑战与尝试,小朋友都很勇敢,面对困难不退缩,勇敢的跳下去,锻炼幼儿肢体协调性,鼓励幼儿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师小结
游戏是孩子生命中迸发的激情,孩子们热爱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在本次活动我们进行了关于“垫子的多种玩法”,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大胆思考、团结合作。在与垫子的接触中,幼儿自由组合、操作探索,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得到身体上的锻炼更有了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
图文:邓集群 李幸华
编辑:邓集群
初审:艾霞
终审:刘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