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莅临首师附密云中学,共探思维发展型课堂新篇章

王静
创建于2024-04-25
阅读 167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4月25日下午,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走进首师附密云中学,对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指导。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有首师大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众老师、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专家孟青泉博士、首师大双优云桥项目组研究员易畅老师、区教委实验区办公室张树臣与高小芹老师。

专家进校听课:课堂实践深度观察

        活动伊始,专家组一行与我校王锐校长以及地理组教师观摩了高三地理课程《剖析题例,构建分析区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模式》。

        张浩东老师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完成一节思维发展型课堂。张老师通过分析题例和构建模式,让学生学会对区域发展和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构建分析模式的过程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解读课堂模式:思维发展型课堂深度剖析

        王锐校长从项目建设背景、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新型教育学模式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以及新型教育学模式的效果与特色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校思维发展型课堂构建与实施情况,并表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提升了师生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的能力。

专家课程指导:优化教学路径引领

         孙众老师对张浩东老师的课堂内容、教学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的使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本校的教与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一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要从展示类、搜索类向协作交流类、即时评价反馈类以及生成式教学类发展,即二者的深度融合。二是鼓励教师们不断探索实践,提升教学水平,并希望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孟青泉博士指出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注重对学生品格、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二是信息技术应作为教学改革的辅助工具,而非终极目标,我们还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专家答疑解惑:共谋教育发展新篇章

        在答疑解惑环节,专家们针对张波校长提问如何从智能校园进化至智慧校园、王聪聪老师提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思维发展问题、何姗姗老师则关注教学中数据的可靠性及如何平衡信息技术融合与学生量化成绩等均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

        区教委实验区办公室张树臣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的组织架构和实施路径,不断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学校还应积极探索更多符合思维发展型课堂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为首师附密云中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教学成果的平台,也为该校与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首师附密云中学的思维发展性课堂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文字:王静

图片:王静

审核:张波 李琼

出品:首师附萤火星河宣传站

阅读 167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