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最是书香能致远。伴着丝丝微风,我们走进小树林,席地而坐,一起捧起手中的书去细细品读。
今天我们阅读的内容是《别跟孩子的态度较劲》。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要战胜孩子,孩子也千方百计地想要打败父母。父母可以用身份权威轻而易举地镇压孩子,孩子也能用反抗让你一败涂地。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态度”问题呢?请大家跟随微风的脚步,一起走进大(4)班线下读书活动,听一听家长们的想法。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d4ae000c1f1420a99c4944df58621fe.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f5c6a634d4e24146a6da3770b8fa3729.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4989657abfe7434681017da3a9659b99.png)
🍀阅读🍀
什么是学习态度?如何引导孩子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让我们一起倾听家长朋友们的阅读分享。
邓诗琪妈妈:
有一位专家在作咨询时说,她收到许多父母关于孩子“态度”的投诉,主要指学习态度。听课不认真、不好好写作业、做事不专注、不爱阅读,父母都认为是态度问题,甚至字写得歪歪扭扭也被说成是态度不好。潜台词就是:“只要孩子的态度变好了,学习问题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正是让许多父母特别恼火的地方,明明只要端正一下态度就行了,孩子为什么就做不到呢?问题可能就出在这——跟孩子学习态度较劲的父母,搞错了“态度”到底是什么?
陈薇妈妈:
在汉语里,态度有两个意思,一是人的举止神情,二是对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说一个人的说话态度不好时,指第一个意思,就是他的语气、神态让人不舒服。你提醒、抗议一下、或者他自己意识到了,可能马上就能调整。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不好、学习态度不好,需要端正态度时,指第二个意思,就是他对工作、学习的看法和行为不够好。这个意思才是真正的“态度”,它比“举止神情”深层得多,也复杂得多。
石亦菲爸爸:
在心理学中,“态度”被界定为个体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评价,由感觉、行为倾向、认知三部分构成,既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影响一个人解释社会现实的方式,它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会一下子形成,也很难一下子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确实像大多数父母认为的那样——非常重要,但是也绝对不像大多数父母认为的那样——说变就变。因为它是孩子关于学习的价值观,既包含孩子对学习的感觉、认知,也包含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这些东西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多大,他的学习态度就成长了多少年。
李锦意妈妈:
在学习态度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在缓慢地起作用,包括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对学习的认知;父母自己对学习的态度;父母的示范作用;孩子自己的学习实践;孩子在以往学习经历中的感受;孩子在以往学习中遭遇的挫折、获得的成就;孩子在成长环境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一起生活的祖辈和兄弟姐妹的影响等。成因如此复杂,怎么可能父母说几次“你要端正态度”,孩子就能马上改变呢?
🍀观点🍀
说起孩子的态度,父母经常犯三个错误。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是哪三个错误。
陈佳怡妈妈:
1.父母误以为学习态度的改变,像换个笑脸、改变一下说话的语气一样简单。实际上,这件事很难。学习态度不佳的孩子,需要改变的是他对学习的看法和行动,而这个改变,比你想象得复杂一百倍。不夸张地说,重塑孩子的学习态度,等于重塑以往的家庭教育,这件事是难还是不难呢?
钱皓轩爸爸:
2.孩子“不能认真听课”,父母就误认为孩子“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实际上,它是能力问题。其实不认真听课的孩子,可能是遇到了一些具体困难,这些困难不是他认真起来就能解决的。比如他因为听不懂才不认真听课,就算认真了也可能听不懂。所以,认为孩子不认真的父母需要把关注点放在真正造成孩子听课困难的问题上,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认真。孩子不专注,和不认真同理。
李欣怡妈妈:
3.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父母就误认为“不好好写”也是态度问题。实际上,它是技术问题。比如孩子写作业,大人老是在旁边看着,让孩子很紧张;孩子想休息一会再写,大人非逼着他马上写;孩子有不会写的题,但是怕挨父母批评而不敢问。不消除这些原因,只要求孩子端正写作业的态度,写作业的问题就永远无解。孩子写字不工整、不漂亮,和学习态度没有关系,因为写字需要对小肌肉群精细控制,需要长时间地练习,还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从容书写。
🍀感言🍀
听完这几位家长的阅读分享,我们一起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徐鑫昊妈妈:
把什么事都归结为态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对真实状况的逃避。因为要提升孩子的能力没那么容易,要求孩子改变态度,至少听起来简单多了。那么,如果不跟孩子的学习态度较劲,发现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那么让人满意时,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更好的办法就是踏踏实实地去识别具体问题,就事论事,该在哪下功夫,就在哪下功夫。
李诗琪妈妈: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跟孩子硬刚、较劲,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糟。与其如此,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每个孩子的据理力争,顶撞逆反,关上心门的无声抵抗,不过都是在彰显自我,掩盖自己的脆弱无助,寻求父母的关注和理解。与其固执地把孩子逼成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猬,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接纳与理解,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用爱感化孩子,用“静水流深”的力量赢得孩子。
毛一诺妈妈:
跟孩子针锋相对,只会两败俱伤。跟孩子并肩而立,才能奔赴双赢。“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用情绪教育孩子,狂风骤雨地批评和训斥孩子,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不理解自己。但若父母怀着一颗有爱、理解和接纳的心教育孩子,反而会轻松赢得孩子的心。
孙欣怡妈妈:
学习没有捷径,教育孩子也没有捷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下到了,自然就会有好成果。如果孩子真的对学习抱有很消极的态度,又该如何做呢?果真如此,只要求孩子端正态度起不到作用。真正要改变的恐怕是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和“管”孩子学习的方式。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有益的影响,学习过程不会让孩子有糟糕的感受,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没有向学、上进之心,这一点我们得信任孩子。
🍀总结🍀
父母的硬,铸就了孩子的刚,也换来了两败俱伤的结局。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达·芬奇六岁那年上学了,他对绘画特别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拿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他画得好,并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父亲一进家门,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父亲没有责备儿子。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给父母的话🍀
1.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2.经历比名次重要——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3.付出比给予重要——给孩子爱你的机会
4.对话比对抗重要——别跟孩子“较劲”
5.激励比指责重要——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