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024年4月18日,席海玲老师组织数学教研组的所有老师对吴正宪老师的《加法模型》这节课进行了听课学习,并且认真研究《“数量关系”主题教学》讲座。
本节课“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步加、减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分量+分量=总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问题解决”做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生活情境,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感悟数量关系,在画图、交流、辩论中,能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加法模型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感受应用价值。
以往的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仅仅会列算式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没有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分析题意。
现在的教学要从真实情境中,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感悟为什么一个已知信息要用两次,还要能结合情境解释算式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习数量关系中加法模型的初步理解,明确了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新课标数与代数领域数量关系这个主题中给予了很好的诠释。
教学时我们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通过图形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深化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不等于解题,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而“加法模型”是小学阶段数量关系中重要的数学模型,模型具体表示为:总量=分量+分量,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分量=总量-分量。
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其感知数学模型,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认识加减法时,老师不能仅用告知的方式,加法就是合并,减法就是去掉,要让学生进行具体感知,感知过程要充分。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学中要围绕着加、减法的认识这个中心任务展开,用算式表示两个部分合并、减少的活动,撬动学生自主运用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在深化理解加法减法的同时,抽象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运用加与减的意义,利用几何直观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应用意识。
每一次学习就像一份精神粮食,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的思想,不断的滋养着我们的力量。老师们认真的聆听,坚定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挺拔的身姿,饱满的精神状态。无一不体现了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此次培训中,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接受了吴正宪老师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相信大家一定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优秀的教学理念带到学生中去,带到我们的课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