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教育者,首先要做“读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更会一致承认:阅读是教师成长路上最好的修行。不爱读书的教师,很难教出爱读书的孩子。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读书还是一种责任!
四月春光满眼新,墨韵书香益心深。2024年4月23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策划、重启“语文教师读书种子计划”之“名家说名作”活动,为全体语文教师带来一场沁人心脾的学术盛宴。
陕西省高中语文王美智工作室主持人王美智老师早早就于工作室群内对此次线上读书活动做好了充分动员与安排,期盼大家于其中能够感受文学之魅力,体悟读书之美好!
晚上19:00整,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沈治钧教授准时开始“名家说名作”活动第一讲——《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沈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观点,从作者背景、作品版本、时代背景、思想特征、艺术成就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深入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元、立体、恢弘的《红楼梦》盛景。工作室成员相互交流听讲感受,于彼此间分享读书心得,共同成长,获益匪浅。
用生活所感读书,以读书所得生活
西安市鄠邑区教科局教研室 王美智
2024年中语专委会“名家说名作”系列公益讲座第一场---4月23日晚19:00---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沈治钧老师主讲《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沈老师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小说、元明清文学、红学,著有《中国古代小说简史》《红楼梦成书研究》等。
正如沈老师所言,《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问题,是红学研究中一个颇难措手的学术课题。其涉及的问题较多,外在的可资参照的有效材料又很少,这使学者与读者不得不主要依赖于对小说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来诠释和推测。由此,学术界形成了许多颇不相同的结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就写作方式而言,目前至少就可以归纳出“一稿多改”和“多稿合一”等重要说法。
沈老师要求读者从《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都是一个巅峰之作---入手,知人论世,研读作品。在了解作者家世与生平之后,进一步了解在特定时代特征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人物、情节、环境、思想、内涵、语言等的呈现,根据全书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的内容特点,用品味生活的态度去品鉴体悟《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
“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对“整册的书”的阅读。“整本书阅读”应建构阅读的体系与框架。这对于一部逾百万字的《红楼梦》而言,虽然是艰难的,但却是非常有必要且可行的。就学生阅读而言,主要把握住文本的重点所在:一要抓牢整本书的主线主题;二要解读前五回的纲领作用;三要聚焦小说文本的关键情节;四要解读人物形象的性格表现;五要鉴赏名著文本的语言表达。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既是一种审美视野的拓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基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实施群体,在此基础上讨论《红楼梦》的主线与主题,既不能疏离于小说情节之外,高谈其哲学迷思,使读者生发阔远渺茫之感,亦不可沉溺于小说故事之内,琐陈其细节技巧,致故事滋萌纷繁细碎之嫌。
那么,如何“整本读”《红楼梦》?沈老师给了三种读法:初读者之“不求甚解”法,深度阅读之“八面树敌”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则适合时间的朋友---终身学习的长期主义者。
以“整本书阅读”的视野审视《红楼梦》的主线和主题,可以发现,它采用了两条主要线索来绾结全书繁复的故事情节,在众多命意中最能概括小说悲剧构架的有三重。确定一种结构、两条主线、三重主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这部名著的情节框架与思想要义。重点把握繁复交错的网状结构、同行并进的复式主线、多元互摄的悲剧主题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典就是经典,一部《红楼梦》满足了孩子们对情感、人性和社会的好奇心与探索心,它是一部永远读不够永远读不完的书。
阅读,必将带给我们更多感动、快乐、惊喜与震撼!
莫道“荒言”不逼真
——听《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有感
西安高级中学 陈栋
现实与虚构,是理解一切小说最基本的关系维度。从最普遍的定义上说,小说就是在讲故事,但这故事却又绝非对日常生活的实录与静观,而有着创作者深刻的精神观照。按照孙绍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小说是在假定中把人物打出常规,而其审美价值正体现为真、善、美的多元错位,是艺术非功利性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故事中,小说家不断通过自己天才的创作,置人物于特定时空之中,在非线性的叙述中“逼”出人物最幽微、最本质,从而最富于性格张力的行为与命运。
如果我们认同这样的理解,那么,在面对所谓艺术创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时,似乎就应该更多地怀有一些同情的善意。很多时候,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很难用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简单定位的。生活逻辑、个人体验、叙事意脉、心理趋势及情绪波动之间,常常在作品中彼此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指向多元、寄寓深远的意义场。而《红楼梦》则恰恰典型地反映了小说的这种显著艺术特征。“荒唐言”看似肇造于“大荒山”“无稽崖”,尽是些不经之谈,但“辛酸泪”却又分明流淌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让一代又一代读者切切实实地感动于人物命运、家族兴衰的波折起伏。而这洋溢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丰富文本张力,不正是供作者想象力闪转腾挪、跌宕错落的绝佳舞台吗?
种种材料表明,曹雪芹是一位有自觉创作意识的作家;这就使得《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其他几部古典名著完全不同。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脱胎于民间话本,往往都是累积型的作品:故事内容长期流传于民间,后经文人增删整理、提炼升华,才形成现有格局。而《红楼梦》则完全不同,它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创作。作者隐去本事、譬喻附会、敷衍成文,自有一种独特的人生观照与生命体验蕴含在内,这从作品前五回的精致布局对其后叙事脉络以及人物命运最终走向之深刻影响便可看出。显然,这种意味深长的创作意图使得《红楼梦》的叙述在构思方式与体系建构等方面显得非常精致圆融,而内容前后之勾连呼应、伏脉衔接则必定畅达紧凑、细密精纯。
红楼有情,梦岂无痕
西安市鄠邑区第一中学 王曼
恰逢读书日,有幸于线上参与聆听北京语言大学沈治钧教授《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讲座,共读经典,确也应景,开讲“红楼”,尤其欣喜,特记之。
沈教授的讲座从曹雪芹家世引入,兼涉作品时代、版本、思想内容等方面,于娓娓道来中,一步步勾画其人其书的轮廓,引出拜读过这一经典的读者们心中所熟悉的人情物态,让人不由得感慨,斯人已逝,至情不灭。即使人生短暂如梦,脆弱如梦,渺茫如梦,却也能穿越时空的桎梏,与同频且有情之人“若合一契”,在茫茫渺渺的天地间撞出欣喜的回响,不至于梦去了无痕。
借由经典,我们更容易被触发较纯粹的本原性的思考,例如,人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即道出“作者痴”,他在经历生活和命运的向下跌落后,于穷困之中将往日那群人儿、那片笑声、那些花儿的痕迹勾画出来,这些被评为“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字句,却被作者自己以一句“满纸荒唐言”消解了其大半的意义。我曾不止一次生疑,或许,写下数万言的作者自己,也未曾探得其中真相吧,才会在书中借石头之述让这一段故事流传,也才有后来的以“梦”名之。可惜曹公不能知晓,即使“人生如梦”,百代之后的我们依然不断探寻他的生命痕迹,更为书中的浓醇之情动容。
凝眸回望人类来时的足迹,于车轮滚滚、黄沙漫漫中,我们能清晰地辨认出,那些如曹雪芹一般饱含至情者的痕迹:黑暗王国里孔子用自己身上一束光亮践行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罗素一字一顿的念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苦苦支配着我的一生”,苏东坡大笑着转身,高唱“一尊还酹江月”……个人“生年不满百”的岁月确如红楼一梦,可至情至性之人,总会用自己的方式描画生命独特的痕迹。人生一趟的意义,或许正如阳明先生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之光明者,也自然能江山留迹,回响不绝。
身世、酒、才华浇灌《红楼梦》
———观沈治钧先生的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讲座心得
西安市鄠邑区电厂中学 王亚娟
4月23日晚有幸观看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名家说名作节目,节目组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沈治钧先生给大家做讲座。沈先生讲的是——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我学习后受益匪浅。
曹雪芹出生在有背景的家庭里,曹雪芹自己有才华,好喝酒。我觉得这三个因素是他写成红楼梦的必要条件。
曹雪芹家族的发迹史,要从曹雪芹的太爷爷曹玺开始的,曹家出身于内务府正白旗,世世代代都在皇家服务。在康熙二年时,曹玺出任江宁织造,主要任务就是监督制造和采购宫中使用丝绸织物等。曹玺随后迎娶的孙氏曾经是康熙的保姆,教导过康熙的饮食、言语等礼节,由此地位更加高了,而他的儿子曹寅更被康熙看作是兄弟,陪伴少年康康熙二十三年,曹玺在南京病逝,同年,曹寅南下接替父亲的职务。
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比起他的父亲来,地位更加高一些,因为作为康熙的亲信,他有“密折奏闻”的权利,也就是监视着江南官场和民间政治动态,同时笼络江南知识分子。康熙帝十分念及旧情,对于曹寅很是照顾,康熙帝下江南,其中就有四次,是居住在曹寅家,对于曹家而言,皇恩之浩荡,可想而知。
随着曹寅家族的崛起,他的妹夫李煦也在江南扎下根,跟随曹寅管理苏州织造,从此两个家族盘根错节,相互倚仗,李煦就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原型。
红楼梦,其实就是曹雪芹的回忆录。曹雪芹正是经历过锦衣玉食、富丽堂皇的生活,因此才能将荣国府描绘得极其真实。
文人与酒似乎有着不解之缘,酒是文人的精神和创作灵感的源泉,他们爱喝酒,酒也成为他们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曹雪芹和《红楼梦》亦是如此。没有酒,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但也正是因为嗜酒如命,曹雪芹才过早离开人世,酒在曹雪芹的人生和作品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有记载表明,曹雪芹青少年是在江南度过,从那个时候起就能饮黄酒,但并不知道其酒量如何。也有观点认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说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应该也是曹雪芹的某些生活经历,由此推断他青少年时代能饮善饮。被抄家后,曹雪芹的生活日渐贫困,他靠酒来缓解心中的郁闷和失落,经常借酒消愁。在这种情况之下,曹雪芹仍坚持写《红楼梦》,身边的朋友知道他有酒瘾,会时常给他送点酒。郁郁不得志的曹雪芹,酒成了他的“食粮”,但这也很难排遣他心中的忧愁。当写完《红楼梦》前80回后,曹雪芹因子殇悲痛成疾,饮酒更不节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除夕因狂饮而猝死。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关于酒的描写非常多,从酒的种类,到酒器,再到行酒令,以及酒幌、酒肆等,还有酒与养生等,展现出当时酒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通过酒可以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统计表明,《红楼梦》里多次出现饮酒的场面描写,从开篇甄士隐贾雨村的第一场中秋宴始,到七十五回的贾府中秋家宴止,出现过酒的场景有60处之多,全书共出现“酒”字580多处。这其中,饮酒的名目也非常多,包括除夕酒、元宵节酒、中秋酒、重阳酒、生日酒、祝寿酒、赏月酒、赏灯酒、赏戏酒等等,也很好地说明“无酒不成席”。
曹雪芹更是个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扎风筝、绘画、塑像、雕刻、捏泥人、烹饪、作诗、懂医理、懂养生,最重要的是他的文学才华,曹雪芹以其不朽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他的精神和才华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红楼有遗梦,人生难再来
——聆听沈治钧教授“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有感
西安市鄠邑区第四中学 杨茂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爱是汹涌的,这足以显示《红楼梦》自身的魅力令世人难以阻挡。
于世界读书日有幸聆听沈治钧教授作“曹雪芹与《红楼梦》漫谈”的名作解读。沈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个人观点,从作者背景、作品版本、时代背景、思想特征、艺术成就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深入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丰富、多元、立体的《红楼梦》。直至讲授结束,自己依旧没能缓过神来,遂想起带着学生进行《红楼梦》阅读时,对红楼之沉浸,对人生之无奈。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对我而言,那片净土便是《红楼梦》中的世界,那个充满了虚幻与现实交织的地方。每一页文字,都是自我对人生深刻领悟的源泉;每一次阅读,亦是自我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探索。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书,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是一支画笔,描绘出人生百态的绚丽与苍凉。贾宝玉的纯真与反叛,黛玉的才情与敏感,宝钗的智慧与包容,每一个人物都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发现自我,审视自我。
每一次翻开《红楼梦》,其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次转折,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人生的变化无常。它教会我,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都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接受生活的起伏。因为,人生就像是一场梦,我们在梦中追求,在梦中失去,最终都要醒来,面对现实。而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才是我们在这场梦中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次品读《红楼梦》,我都能在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明白,人生中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别离,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我们应该珍惜那些温暖的瞬间,因为人生难再来,错过了就不会再有机会。正如书中的金陵十二钗,她们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悲哀,但她们的故事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幸福。
阅读《红楼梦》,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之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慢下来,静阅《红楼》,一起去感受那份古典的韵味,一起去探索人生的奥秘。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在思考中成熟,让红楼遗梦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的风景。
《红楼梦》心得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肖易寒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题记
“《红楼梦》已续完全,条幅齐纨画蔓延。 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
——清·学秋氏《竹枝词》
“《红楼梦》已续完全”,就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他们所看到的《红楼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来一个人写的,不完全;另一部分是别的人续的,是把它续完全的。在嘉庆的时候,那些人可能还不太清楚《红楼梦》到底原作者是谁,续书者是谁。但是他们已经很清楚、很明白,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不是一个人从头写到尾的,是从不完全发展到续完全的一本书,《红楼梦》流传以后,不仅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也很快转换为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说图画。 “条幅齐纨画蔓延”,条幅画的都是《红楼梦》了,齐纨就是过去夏天扇的扇子,扇子有很多种了,除了折扇以外,有一种扇叫纨扇,就是用丝绸绷在框子上,上面好来画画的,一边扇的时候一边可以欣赏这个画。就在这个时候,《红楼梦》的图画已经深入到民间了,“试看热车窗子上,湘云犹是醉憨眠。”清朝一般市民坐的车都是骡车,骡车是一个骡子驾着一个辕,后面有一个车厢,这个车子在冬天可以叫热车,《红楼梦》也描写了这个东西。在这种车子上,它的窗帘上画的是什么呢?明明是已经冬天了,需要想办法给自己取暖了,可是窗帘上画的还是春天的景象,画的是《红楼梦》里面的那段情节,就是“史湘云醉卧芍药”。那是《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春天,满地的芍药花瓣,史湘云用那个纱巾把芍药花包起来当枕头,她喝醉了,在一个石凳上,她就枕着那个芍药花的枕头,就睡着了,憨态可掬。这个情景画出来,这个车在大街上一跑,史湘云就满大街跑。这就是当时《红楼梦》深入民间的情况。 后来《红楼梦》又转换为了更多样的艺术形式,年画、连环画、泥塑、瓷雕、曲艺演唱、戏曲、话剧、舞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现在的中国人,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总也从其他的艺术形式里,多多少少知道些《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周汝昌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说:从清末以来,汉学中出现了三大显学:一曰甲骨学,二曰敦煌学,三曰红学。《红楼梦》研究为什么成为显学呢?一是《红楼梦》的文本好,百读不厌,提供给广大读者深入挖掘的话题空间非常大;二是历代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大哲学家的参与,从客观上推动了红学的发展,红学家也受到了相当的尊重;三是各种艺术形式对《红楼梦》进行了大量的改编。《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富有典型意义而又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长卷。《红楼梦》写了400多个人物,涉及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随便提起一个人物,就有呼之欲出之感。《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美学价值。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切感人的生活氛围,优美传神的文学语言,宏阔有序的篇章结构,引人入胜的场景描写,发人深省的哲理表述,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艺术经验。
阅读《红楼梦》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红楼梦难醒,字字珠玑藏憾意;世间书常读,篇篇绮丽映人心。《红楼梦》魅力无穷,沈治钧教授精彩讲授,读书日你我共悟,愿所有语文教师时时刻刻以读书为纽带,同感文学力量,共同提升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