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
“手机管理”告家长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近期,发现一款手游《蛋仔派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风靡,且很多用户是10岁以下玩家,导致出现新型网络诈骗、充值维权、沉迷成瘾等问题,损害儿童身心健康,引发社会争议。为杜绝充值乱象,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敬请各位家长朋友切实履行子女教育监管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阅读以下内容,自觉配合学校做好手机管理相关工作。
沉迷手机的危害
(一)影响身体健康
青少年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期,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引起孩子的视力下降,对颈椎造成极大的伤害。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孩子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孩子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二)导致行为异常
游戏中泛化的虚拟世界,让游戏者享受着隔离现实生活之后的“游戏场景感”。手机游戏让游戏者卷入身心不可自拔的漩涡,浑然不觉“身心塌陷”,久而久之,就会表现出恍惚、退缩、无序、厌世等异常状态。(三)影响人际关系
如果整天痴迷于玩手机,沉浸在虚拟网络世界,就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使他们感受不到温暖的亲情、友情,使家庭成员、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四)耽误正常学习
青少年一旦在网络世界找到慰藉,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必然会对艰辛的学习感到枯燥,随即而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下降,在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慰藉,形成恶性循环,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很多孩子遇到学习困难,不肯深入思考,直接在手机上搜寻答案,导致认知与思考能力减退,产生思维惰性。(五)产生睡眠障碍
手机屏幕所放射出来的短波蓝光对人体视网膜刺激强烈,经常暴露在这种光线下,将导致褪黑激素分泌被抑制,让人变得非常难以入睡,进而产生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给孩子的建议
(一)严格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应严格控制使用时间,除了必要的线上学习时间外,每天其他用途使用手机的总时长累计不超过1小时。
(二)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容易对手机痴迷是因为它迎合了我们的需要,让我们获得快乐。如果你被“快乐”控制,这时你要及时按下暂停键,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看书、下棋、运动、听音乐等。
(三)正确使用手机,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在使用手机时,不浏览不适合我们观看的文本和视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制定好时间管理表安排好自己每天学习、锻炼、休息、娱乐的时间,并严格执行。如果执行中存在困难,可以让家长协助,督促、监督。在生活中,我们除了握在手里的手机,还有我们人生的主动权。让我们合理使用手机,拒绝做“手机控”,静下心来,亲近自然,多学习,多锻炼,变“玩具”为“工具”。
给家长的建议
(一)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时,看到孩子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作为父母,难免感到生气,此时,不妨等情绪平复了,与孩子沟通,避免把情绪直接发泄在孩子身上。发脾气并没有教育的目的,仅仅只是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情绪。孩子学习自觉能力的形成,不是来自严厉的管束,而是来自于爱。
(二)协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由于孩子自我监管能力还不完善,作为家长要协助孩子建立手机使用规则,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三)做孩子的行为示范榜样。家长不要忽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与孩子协商制定使用手机各种规矩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做好表率,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这样家长对于孩子的劝服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居家学习期间,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借机与孩子沟通沉迷手机的弊端,从而在认知上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手机观。
(四)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能强硬地拿走手机,这样会增加亲子矛盾。如果孩子使用手机想要满足的是放松、娱乐需求。此时,我们可以陪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让他感到有趣、放松的替代活动,例如陪孩子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如果孩子用手机是满足社交、归属的需求。这时,家长可以关心一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是否存在困难,并鼓励孩子在生活中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五)对孩子的游戏行为进行监管。了解孩子在玩什么游戏,是否在游戏中进行了充值。同时,也应该教育孩子理性看待游戏,不要沉迷于游戏,更不要在游戏中进行高额充值。还可以通过设置密码、限制消费额度等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游戏消费。也应该多多关心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多多沟通,多多陪伴,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金钱观,理性沟通,远离棍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