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偶尔会听到妈妈说一句:“呀,到惊蛰了”又或者说出另外一个节气的名字。那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妈妈怎么能够把二十四节气记得那么熟,而我背了好多次,总是记不住。妈妈回答的口吻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了,我们从小就会的呀,时间的流转不就是跟着每个节气来的。
可是直到现在,我都还记不住二十四节气。一如十二生肖,我也老记不住,为此我苦恼万分。我觉得有句话说的特别好,那些卡住你的问题,如果你第一次没解决,那就一定会再次出现,直到你解决为止,小到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大到一个人生问题。有一次考试,要把二十四节气翻译成英文,我头疼的很,完全不会。因为我从来都没有真正去了解过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来源又是什么。尔后就又不了了之了。
现在由于做汉语教学,我会找一些让学生觉得有趣的话题,跟他们聊一聊,以便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习俗。那么节气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话题。碰巧,前几天我看到有媒体宣传“联合国中文日”的相关活动。日期是4月20日,可是查询信息时发现有些地方又是在4月19日做活动,到底是哪一天呢?一查询,原来联合国定中文日的依据是“谷雨”这个节气来定时间的。而每个节气的节庆日并非每年都一模一样,总会有1-3天的差异。所以有时候是4月19,有时候4月20,有时候4月21。但为什么会把这个节气定为联合国的中文日?原来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之黄帝的一位史官仓颉在几千年前的谷雨节日的那一天,因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终于发明了中国的文字。他发明文字的这一行为感动了上天,天神降下谷子如雨一般。由此便有了谷雨。虽然是一个神话,但却牵扯出了农业大国对于上天的感恩,对于农事的重视,对于文字由来的尊重与想象。
说起来,其实挺惭愧的,作为一个中国人长到这么大,我才知道这背后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哪怕是在两年前,我去了一回阆中,了解了落下闳的生平事迹,是他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汉初历,我却也没好好的琢磨一下二十四节气的深意。似乎我们在这个5G时代,总是在追求速度,所以时常以百度的搜索信息过一过眼,就以为自己获得了某个知识。实则只是过眼云烟,很快就消失殆尽,还总以为自己懂很多。
这回我就想细致了解了解二十四节气,说来有趣,我在查询节气的介绍时,居然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在中国生活了30来年的英国人,他拍摄一个关于24节气的系列节目,一共有24集。我竟看得津津有味,有点停不下来的意思。两天之内,我就看了12集。因为每一集都让我有惊喜,每一集都让我觉得我自己才是“外国人”般发现了新东西的那种莫大喜悦。感慨我居然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当然正式由于差异化的视角更加能够碰撞新的火花,让一切更有趣。在某个时刻,我闭上眼睛,突然觉得自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作为一粒尘土竟感知到了,无论是文字还是习俗传承的千千万万的众生的故事。这个感觉是奇遇般又点燃了我当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激情,又一次肯定了我的目标。
此外,我再回想小时候,就更加明白妈妈那理所当然的口吻了,我们就是随着节气来运转的呀。古往今来,中国进入从农村到城市也就近几十年的事情,在历史长河里我们就是观察天地的变化,归纳总结了节气的智慧,又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怎么可能忘记那指引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