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反对“推门听课”
下面的这些想法,是我对中小学教研文化中的“推门听课”的基本认识和感性描述,不追求理论层面的实证。所以,本文的叙述主体以“我”代替了“我们”,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介入和切身体会。
我没有去细细考查,“推门听课”到底起源何时何地,是基于什么目标而提出的,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说法和做法中,有“市场”,也备受学校教学管理层的“欢迎”,“受欢迎”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搭建的所谓特色教研文本中,还体现于学校管理层在实践中的“乐此不疲”。
我理解的“推门听课”大致是这样的:不提前沟通不打招呼直接去听,要么在上课前直接坐在教室;要么是学校管理层成员或其他老师,在某一节课正在进行时,推门进入直接听课;应该大多是学校教学管理层成员来做这事儿。我想,我理解的“推门听课”的基本要素是合适的。“推门听课”,我是明确反对的,原因是:听课者做充分准备了吗?
听课,应该做好这几个准备:观摩一节课前,听课者应该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这节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作用有所了解,即对教学内容选择(语文学科)是否适宜、教学内容如何整合(非语文学科)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如果自己教会怎么处理重点,面对难点该做如何的预设,这是其一。其二,应该对这一班学生在学这一科的基础能力、学习状态有所了解和研判,进而在听的过程中,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判断清楚,学习是否真的发生,学习是否真的有效。其三,听这节课是基于什么问题,或者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还是为了梳理经验、实证一般性规律,这些要具体地明晰。
我曾经做过一份“观课记录”,(双机位录课有感)其中一个项目是,听课教师要标注自己听课时大概在教室的什么地方。位于不同的位置,其视野的集中点和关注的学生群体是不同的,对学生群体的整体判断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坐在学生后面,我们的视域决定了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如果做的位置能看到学生的表情、神态、动作,甚至窃窃私语,这些课堂中的直接、丰富、值得关注的信息,是能够让我们从“学”的角度考察到“教”的效果的。位置的背后,体现的是我们不同的教学观。
试想,不做准备不打招呼,直接进入课堂,这样的“听课”,我觉得不是为了做教学的引领,而是滑向了“监工”,因为,这样的听课,听课者没有了解、没有需求、没有眼睛、没有思想。
授课教师会怎么想?
试想一下,你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课着或正准备上课,突然闯入几个人,又假如是学校管理层成员,你该怎么想?我犯错了?怀疑我?尴尬!别扭!紧接着,还会想,我是否该调整教学内容,是否该调整学习方式,等等。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会有情绪的。情绪复杂、起伏不定的情况下,是上不好一节课的,负面情绪更能影响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不要说什么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打开教室门,随时欢迎别人介入课堂,一是过于理想化了,大量的课堂是常态化的平凡的,再就是让你的学校教学管理层成员特别校长这样介入你的课堂试试,会崩溃吗?!
教育,需要信任!
听课,是基于探讨的。
一个个学生会怎么想?
还是试想,学生平静地在“学”着,突然走进几位老师特别是校长,一言不发,拿着本子待在角落时而看时而记录,那些娃娃会怎么想,我们的老师是不是讲课不行啊,校长突击检查了,我们的老师是不是犯啥错了,我们这个班是不是不受学校重视啊,等等,千奇百怪的想法产生于一个个小脑袋里。不可避免,下课后,各种窃窃私语会被流传。
就这样,互信的师生关系被破坏;
就这样,教师的良好形象被怀疑;
就这样,已有的师道尊严被消融;
就这样,和谐的同事关系被裂痕。
成熟的学校管理层会维护老师的形象,不会在学生面前让老师受到私语和怀疑;智慧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轻松的氛围中,立足于经验交流、问题解决和学术研讨的。
“推门听课”,不会推动教研文化的良性发展,从我的经验和感觉出发,只会把学术层面的课堂教学交流变成“监工”,也会把学校管理层和老师的关系变成“敌对”。
这是从我的经验世界里生发出来的一些想法,关注的是常态化下的教研世界和这里面普通的人,是感性的,或许,这些感性的表述,能触及到教育的一些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