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陈菊 饺子馆 王 甘 生 文
有个电视剧叫《长安十二时辰》,它讲的是古长安一天的故事,我今天要说的是发生在我们宝鸡桥南一个饺子馆,其中一个时辰的故事。
我不是作家,也很少写文章,但是近日的一天中午见证、体验了陈菊饺子馆后,我忍不住要写一篇文章,褒扬这位巾帼美女,贤妻良母和优秀女儿的感人故事。
滔滔渭水西来东去,日夜不息; 魏巍秦岭雄伟壮观,时刻守护着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在宝鸡新世纪大桥的桥南头,有一条路叫广元路,是南北走向,在广元路的北口、路西边有一个不大起眼的饺子馆叫“陈菊蔚饺子馆,”蔚是一个多音字,也许在这里是指茂密、荟聚、草木旺盛的意思吧,
陈菊蔚这个名字,叫起来有点吃力绕口,不像个饺子馆的名字,在网上测算下来是85分,也算凑合,后来经过笔者打听,才知道饺子馆的老板叫陈菊,是一位80后的女同志,她的女儿名字里有一个蔚字,因此才取了这个名字。
小小店铺坐西面东,紫气东来,人声鼎沸,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你要是从门前经过,里边时不时的会传来男女阵阵欢声笑语,真正给人一种客至如归的感觉。这里也是宝鸡最好吃的饺子,这个老板也是宝鸡餐饮最大方的。不像我们有些当地人,给客人吃过饭连个餐巾纸都不给。
老板陈菊;凤眉杏眼,满面桃花,英姿飒爽,笑容可掬。长得像唐三彩里的贵夫人,风情万种,讨人喜欢。她出生在古老的汉中,由于父亲在宝鸡工作的缘故,八岁时来宝鸡上小学二年级至今。
汉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山川秀美,水系发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厚重的风土人情,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陈菊便是其中的一个,她出生在陕西汉中的汉台区,父母都是汉中人,家里姊妹四人,其中三个哥哥,就她一个女孩,按理说她应该是娇生惯养享福的了,可是这位奇女子,却有着比一般男人都强大的心胸和情怀,
她学校毕业后,立志创业,先是在宝鸡市科技馆下边的一个单位工作,2007年开始经营饺子馆,远嫁了我们岐山的一位男人,如今的她已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每日里风风火火的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穿梭在宝鸡的大街小巷里,亲自选择采购新鲜蔬菜,还时不时地给客人上门送餐,她把春风、把温暖、把阳光、把笑脸送给每一位有需求的顾客。
你说她像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来的都是客,招待十六方”;你说她像电影《小花》中的女游击队长刘晓庆“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叫我说都不为过。
厚德载物,这里不看风水,不供财神,也不信什么救世主,这里的桌椅板凳以及装修都很普通,但老板和员工非常和谐,店铺干净,待客热情,手脚麻利,服务周到。我问她有没有请财神,她说她不敬鬼神,敬天、敬地、敬父母;她曾经用开饺子馆赚的钱给父母在宝鸡买了一套房,花了几十万。使父母安度晚年。
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饺子馆,与世无争,与人和善,相夫教子,孝敬老人,用自己勤劳质朴的双手创造财富,养家糊口,令人敬佩。
陈菊给人的印象十分美好,她是汉中人的骄傲,是宝鸡人的楷模。她把厚道包进了饺子,她把美好容进了社会,她把青春奉献给了家庭,她每日里如期的经营着饺子馆,迎来送往着东西南北的客人。
她待人和善、真诚,诚信经营,她店里的饺子个儿大,馅儿多,味道香,即是不用蘸汤汁,吃起来也是香味浓郁,十分可口。
笔者所见镜头一: 一个中年人,想吃米饭,陈菊便给他蒸了一碗米饭,炒了一盘蒜苔炒肉片,那人吃的很满意,最后才收了十元钱,这个价在别处只能吃一碗面条而已。
镜头二: 一个退休老人胃不好,让老板给他做了一碗面湖汤,还要了一小盘腌制的泡菜,最后赊账走了。
镜头三:还有一个退休人员,想吃一碗烩面,老板都是不厌其烦的给他做了一碗烩面,也只是收了十元钱,都低于市场价格。
镜头四:我旁边的一桌客人是三男一女,他们也是喝酒吃菜吃饺子,闲聊中其中一位给我敬酒一杯,结果他的几个朋友居然都和我认识:还有一个小伙子当过兵,天下军人是一家,我们越说越近,他又拿来了一瓶酒,还给我买了一盒烟,最后相互加了微信,我们竟然成了朋友。
陈菊说出门人不容易,一个甘肃人,说他手机丢了,无钱吃饭,她便给那个人送了两盘热腾腾的饺子。那人吃完了饺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还有一个可怜人 ,无钱吃饭,一大早乞讨到她们门前,她给那个人买了两个肉夹馍,客客气气地送走了人家。
类似的故事很多,大道至简,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祝愿陈菊笑口常开,生意兴隆,福气满满,好运连连。
王甘生
中国国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院士,原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会员,原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宝鸡市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高级美术师,国礼艺术家,青年毛泽东扮演者。
2024年4月于宝鸡炎帝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