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这里创造着长大

缘图探道
创建于04-23
阅读 31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4月23日上午,我走进三中的课堂。三中的课堂,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动,有时让你潸然泪下,有时让你笑逐颜开,有时让你豁然开朗,有时让你心驰神往,而这一切,源于学习共同体的伟大神奇!

      一、台阶画面映眼帘

    第一节课是晓博主任执教的《台阶》。晓博上课向来简单,学习单上两条学习规则,学习任务就两个,然而简单却不简约。我的焦点学生是张庭玮,我让她在我的听课笔记本上指定位置写上她的名字,字迹清秀,规范工整。

      新课学习,晓博先领着孩子逐字逐句读学习任务一,让学生画出关键词。张庭玮同学画了“根据课文”“父亲”“描述出这几幅画面”。在老师梳理时,这几个关键词都在老师确定之内。我想,这个孩子语感还不错。

      接着,学生开始完成任务一:“如果根据课文拍摄一部关于‘父亲’的纪录片,你会选择哪几幅画面?描述出这几幅画面,并写出最后的结束语。”学习单设计了6个方框,其中第6个方框内写着“结束语”。

      张庭玮同学开始阅读课本,我看了一下她的课本,书页左侧空白处写着密密麻麻的注记,她阅读一页就在相应位置上补写批注,“父亲准备造新房屋”“造台阶”等。

     张庭玮同学阅读文本后,开始完成学习单,她没有在方框内写内容,而是先在前5个方框上部写上一个标题,依次为“父亲背石板”“父亲准备造新房”“父亲和工匠一起造台阶和新屋”“不自在的父亲”“父亲老了”。我很纳闷,描述画面仅仅是一个题目吗?

      张庭玮拿出铅笔,在第一个方框涂抹起来,只见她迅速构图,一个佝偻背石的人物出现在框内,然后又画出周边的树木背景。她边画边阅读教材文字,然后把文字转化为图像。有时一个方框内分成二个或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完成一个构图。此时,我也沉浸在她的画图中,能够把故事图示化,完成语言文字的再造想像,再转化为直观想象,实现语言文字和形象构图的完美转化。

05:29

      展示分享环节,只有五个小组代表参与分享,张庭玮小组没有参与分享。所以我建议晓博给张庭玮一个分享的机会,几经处理,她的作品终于呈现在屏幕上。张庭玮同学开始讲解画面故事:“第一个画面,画父亲背石,再画一些树,不过我觉得有点可惜的就是我没有把父亲磨破草鞋画出来,因为位置不够了。第二个画面我画的是父亲准备造新屋,这块是父亲捡瓦片、捡鹅卵石,这块是鹅卵石。至于上面这块,当时文中说是父亲看着别人家的台阶,杨柳摇不动他那坚定的目光,所以根据文中那一段描写画出了这一块儿。我觉得这块画上是有必要的,因为它是突出父亲想要建新屋的坚定心理。这一块儿画的就是父亲和工匠一起造新屋和台阶。这块是白天父亲和工匠一起造新屋,晚上父亲自己一个人搬砖归类材料。这一块就是父亲准备好黄泥和工匠一起造新台阶。这一块我画的是不自在的父亲,作者把炮仗放上去,纸屑落在父亲的肩头,这位是作者的父亲。最后这一段是父亲老了,因为文中的倒数第三段说是父亲把头埋在他双膝之间,我陪着父亲坐在门槛上,不过画的比较简略,我认为这个多少就是有点粗糙了。最后这一段,我当时因为在最后那个结尾读出了一点凄凉的感觉,所以就认为这个结束语我写的是期盼已久的东西,得到了不自在人间的事实,让人叹息,不要让人惋惜了。”张庭玮讲完后,教室响起掌声。

01:48

      当任务一完成后,进入任务二,同学们讲述自己父亲的画面。从讲作者父亲到讲自己父亲,视角开始转换,情感发生位移,亲情弥漫在教室角角落落。

      二、方程解法是消元

      第二节课是刘海红老师执教《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是第一次听刘老师的数学课,为学生课堂上的探究力所感染。

      新课之前,刘老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了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即变形、代入、求解、再代入、写解等环节。

      新知探究环节,学生一起探索了周末春游购买矿泉水和面包产生的数学问题。一开始,学生多数用代入法解决问题,经过教师提示,有的学生认为用方程①减去②即可消去一个未知数。此时,老师不时失机进行追问,为什么①减去②,为什么相减能够消元?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解方程组。

      在学生解决问题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并给这种方法命名,学生根据解题方法,总结得出“加减消元法”。接下来,学生完成更具有挑战的问题,不能通过直接加减消元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

      纵观本节课,体现以下特点:教学设计有梯度,从直接消元到转化为未知数系数相同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再进行消元;学习过程有弧度,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线性的,虽然教室里呈现直线式发展,但学生的思维发展却是曲折的,呈现弧度式发展。表现在我的焦点学生,在完成前面简单任务时计算出现失误,但在挑战有难度的任务二时,却能够顺利完成;追问质疑有深度,在问题解决时,教师不失时机进行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小组互助有限度,学习共同体课堂,协同学习发生在组内和组间,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是必须有限度进行合作,刘老师让学生真正遇见困难时,向组内同伴寻求帮助。佐藤学先生曾指出,优生主动教潜能生,那是一种多管闲事的事情,学习,非得让潜能生主动寻求帮助,此时,优秀学生再去教,真实学习才能发生。

      两节课,教师尊重学生思考和表达,让学生以自己特有方式参与课堂,学生以图释文、命名概念,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参与学习,迸发创造的思维火花,照亮自己求学之路。

      今天四中三中百人联合教研,强强联手,共话课堂,必将促进宁城初中教育以创新样态书写高质量华章。

阅读 31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