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航空服务(700402)
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
三、修业年限:3年
四、职业方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航空地面服务代理 等企业单位,培养在航空服务第一线从事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等工
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质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
4.具有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5.了解一般社交礼仪知识,并达到航空服务各个岗位对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要求。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熟悉与航空服务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2.了解旅客和货主的心理需求,灵活运用服务、公关沟通技巧。
3.使用规范的岗位服务用语,为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
4.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并拥有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专业操作技能。
5.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英语运用,能与旅客和货主进行交流沟通,并阅读日常工作英文业务文件。
六、人才素养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
(一)岗位描述
根据对航空服务人才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调研,明确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从调研情况来看,航空服务人才的职业岗位主要可以从事好乘务、地面服务、客户服务和销售、管理人员及导游、计调、协调大星级酒店前厅服务、中餐服务、西餐服务与客房服务等,如下所示:
(二)专业能力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航服职业道德、航服心理学、 礼貌礼节基础知识,具备现代航空和地面接待中所需的较强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 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知识,具备旅游中外宾接待能力、现代 酒店前厅接待服务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外语交流服务,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掌握航空服务、导游服务、计调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岗位的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知识,并自觉运用于服务工作 中。
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如下所示:
(三)方法能力
(1)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
(2)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具有能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四)职业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及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对航空服务专业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及素质技能要求统计如下所示:
(三)综合实训
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综合实习,实习时间可集中也可分 散在各学期进行。通过民航乘务员、民航安检员实践工作及岗位工作任 务的完成,达到对学生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四)顶岗实习
在当地航空公司、旅行社及各大酒店工作为主要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管理,熟练操作技能,认识社会和客观评价自我,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八、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 52 周,其中教学时间 40 周(含复习考试) ,累计假期
12 周。周学时为 28 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 30 学时
九、课程实践说明
课程实践由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两大部分构成。劳动教育贯穿于课程实践中, 占课程时间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课内实践: 由课程专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构成。
课外实践:由专业认知实践活动、课程校外认知实习、假期社会
实践、社团活动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构成。
具体修读学分、学时情况如下:
说明:教学总学时数:3428--3464 学时
理论教学环节学时数:约 1692 学时,约占教学总学时数的 48%;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约 1772 学时,约占教学总学时数的 52%选修课学时数:342 学时,约占教学总学时数的 10%
本专业教学设施配备校外实训基地。
(一)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应坚持长期规划建设的原则,选择具备较强 的指导力量的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能够满足中等职业教学改革 及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能完成客舱服务、民航安全检查、民 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岗位群核心技能的训练,承担学校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通常需要在实训基地进行,在设 备安全使用、操作规范、人身安全等方面不能出现任何事故。因 此,学校在组织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保护、操作规范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选用国家规划或教育部推荐 教材,具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满足教学要求的图书文献、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及数字资源
(三)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 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四)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通过制 定相关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合理调 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十、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须修满的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所规定的学时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毕业时应达到的素 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学生达到以下要求,准予毕业:
1.思想品德评价合格
2.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或修满规定学分
3.完成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实习鉴定合格
4.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考试(考核),成绩合格
十一、实施本教学方案的说明
1.本教学方案是根据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活动的要求并紧密结合学生将来从业的实践需要制订的,体现了基本 素质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的一致性,因此在实施本方案中要围绕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实现,在教学中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基本知识教育与职业应用教育的一致性。
2.本方案确定的课程以及课时、课序在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3.可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另行安排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强化学生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