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板芙镇深湾小学 王郡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艺术史著作,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它没有停留在描述艺术作品的表面,而是尝试深入挖掘艺术的深层含义。贡布里希看到的艺术不仅仅是审美表现,更是一种文化、历史和社会情境的表达。这本书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理解,让我看到艺术不仅是我们眼前的作品,更是一种理解和表达观点、想法的方式,从而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欣赏和认知。
这本书的作者是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于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大学攻读美术史。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瓦尔堡大学。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哈佛、康奈尔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于1972年被英王授封勋爵。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的图像》等。
作者把整本书的主体内容按照时间线索展开,从冰河时代的岩间壁画开始,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 文艺复兴、 巴洛克、洛可可、印象派表现主义、现代艺术等不同阶段的重要艺术家、伟大艺术作品和创作技法向读者一一呈现,用简明晓畅的语言将艺术的故事娓娓道来。
书中阐述的文艺复兴这段时期的艺术发展,所谓“复兴”,简而言之,就是欧洲在中世纪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艺术几乎停滞不前,而以乔托、文艺三杰等著名艺术家掀起了“复兴”的浪潮,“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灿烂的文化,因此,艺术内容不再古板,则有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艺术作品,即便主题大多还是以宗教题材为主,然而,从拉斐尔的《圣母抱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我们已经看到了人文情怀、生动变通的因子孕育而生,犹如一个新世界的光亮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光点逐渐变成了阳光,从而哺育了伦勃朗、卡拉瓦乔、贝尼尼、委拉斯贵支、鲁本斯等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画作真实、生动、极富感染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想起了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课《模仿画家画一画》,课本中开篇就让学生欣赏达.芬奇(意大利)的油画《蒙娜丽莎》,让孩子们了解,欣赏画家的绘画总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美妙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使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那么能否模仿一下画家的绘画,并把自己的联想也一同画出来呢?同时在这幅画的下方还出现了另外一幅《蒙娜丽莎》油画作品,是博特罗(哥伦比亚)所画,画家博特罗以艳丽的色彩、圆润的线条塑造出风趣幽默的蒙娜丽莎,体现了“艺术应该给人愉悦和快乐”的主张。读了《艺术的故事》,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应该将美术教学创设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涵义,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情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想要欣赏艺术,就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感受它每个细节的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现在,当去博物馆、画展“打卡”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举起手机,按下快门,拍下作品的“看展”便沦为一个简单的消费方式。与其说是艺术作品没能被解读或欣赏,不如说是观者放弃了一次次与艺术对视和交流的机会。其实,在一次次与作品的对视中,只要能感受到哪怕一点点的情感悸动,或者能在作品中寻求到思想共鸣,都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艺术史的原因,贡布里希也在一开篇就做了解释,“对这些历史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艺术家要使用某种特殊的创作方式,或者为什么要造成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毕竟,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能磨锐我们识别艺术作品特性的眼力,从而提高我们分别细微差异的感受力。” 因此,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目的应该不是要研习艺术史,而是提高自己欣赏艺术的能力。
供稿:王 郡
初审:梁育波
终审:肖力强
编辑:潘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