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幼儿园春季传染疾病预防应急演练活动,切实保障全体师幼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认真做好幼儿园预防传染疾病工作。我园2024年4月23日开展春季传染病应急演练活动。
准备工作部署
演练前,保健教师对教职工开展了春季传染病培训。
制定传染病应急演练方案,并对演练相关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确保本次演练顺利完成。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各班级组织开展春季传染病安全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小一班组织开展诺如病毒应急演练
诺如病毒传染病演练开始
(一)发现与报告
模拟场景:小一班幼儿早餐过后,在教室进行区域活动时,一名幼儿出现腹痛、持续呕吐等症状。
班级教师发现后,立即通知保健医生,并立即启动传染病应急预案。
(二) 疏散及隔离幼儿
班级教师组织幼儿有序撤离,带其他幼儿进行洗手,把幼儿带到保健室,检测体温及其他症状,并让班级老师通知家长。
(三)保健医生对幼儿做初步判断,简单处理
(四)呕吐物的处理
保育老师对班级进行全面消毒。保育员对途径路段进行消毒、开窗通风。
(五)保健医生向园长汇报情况。
(六)联系家长,接走幼儿
(七)园长向疾控中心汇报情况
(八)演练总结
通过实操演练,幼儿园进一步规范了应急事件的报告和处置流程,提高了传染疾病预防应急工作的防范意识。大家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以下是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请查收。
诺如病毒
什么是诺如病毒?
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冬春季节高发,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水传播。
传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水源、气溶胶均可感染。由于诺如病毒颗粒小,且仅需10~100个病毒就可致病,因此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中的地方就很容易引起疫情。潜伏期多在12~48小时
临床表现
最常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病例为轻症,发病后2至3天即可康复。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吃水果要清洗、削皮,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饮料。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保持空气流通。
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切勿送到学校,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三天。
流行性感冒
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于冬春季。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潜伏期为1~3天,患儿发病后1~7天均具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
注意事项
患流感后,如发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重症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症状患者,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流行性腮腺炎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腮腺及其他腺体的肿大,肿胀以耳垂为中心,以冬春季常见,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
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数小时或1~2天开始出现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肿胀多在3~5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
注意事项
腮腺炎可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少数患儿出现听力损害。
预防措施
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
保持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要密切观察。
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数患者一周左右自愈,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临床表现
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伴有口痛、厌食,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
当患儿出现下列现时,应警惕为重症患儿,及时到医院就诊: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精神反应差、嗜睡、抽搐,肢体无力、急性偏瘫,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心率增快,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发绀、出冷汗。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及外出回家后用洗手液等给孩子洗手,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手足口高发期,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水痘
什么是水痘?
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1~14岁为高发年龄。水痘传染性强,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被传染。人体感染水痘病毒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后发病。
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珍→疱珍→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
预防措施
注意开窗通风:如果有这样的病人,开窗通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水痘主要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
做好公众场所、学校、幼儿园等地的日常的清洁和消毒。
可以考虑打疫苗。疫苗注射后人体内能够产生保护性的抗体,可以避免水痘的感染和发病。
幼儿及家长注意事项
1.按时作息保证睡眠,根据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
2.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餐前便后要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要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不随地吐痰。
3.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勤洗手、勤剪指甲。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拒绝“三无食品”,保证足够的营养;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和热熟食品。
5.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提高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6.发现身体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或家长老师,做到做发现,做治疗,早痊愈。
7.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活动。不得已带孩子参加活动时,应注意不与可疑患病儿童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8.在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9.如发现孩子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红斑、皮疹、胃肠道不适等疑似症状的,要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并遵医嘱决定是否来校,自觉接受医院的统一安排接受检查和治疗,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
10.孩子有身体不适不能上学,请您及时和老师电话沟通,给孩子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