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繁花似锦,春意盎然,每一处都是生命的诗篇。在这温暖的季节里”,我们迎来吴忠市“国培计划2023”中西部骨干项目——市级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能力提升跟岗研修阶段。今天,我们进入银川市第十五中学聆听名师授课。第一节课是由王怡菲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
名师课堂观摩活动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18c11cd24275447db478708c1c42c4e7.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b3f384f91bf48a9bb7584d6dafcbd56.png)
老师以“遇见丽江”为主题给丽江做一期文创产品为情景展开教学,共设计四个教学环节。活动一:以第一人称绘制最优路线图并讲解;活动二:以学共体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文创产品封面设计;活动三:录制音频,选择自己喜欢段落,设计朗读脚本,分享朗读方法,展示朗读效果。
这是一篇游记,与前边几篇游记不同,它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一滴水。独特的写作视角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
授课老师以邀请函的情景将学生带入课堂,通过三个活动重现课文内容,首先绘制地图,讲述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玉龙雪山、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玉河、四方街、街道店面、城外果园田地、金河江,最后奔流到大海的经历,引导学生梳理内容。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处场景,设计封面并配上解说词,有封面设计评分表作为支架,学生解说有章可循,小组评价有据可依。活动三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设计朗诵脚本并录制视频,通过此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认识美,感受美,探究美,快速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朗读评价量表的支架使课堂教学方法指导比较到位,思路清晰。
作业设计新颖。以一滴水一只鸟一阵风等的口吻,描写校园一角。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任务明确。首先:有真实情景,以设计,遇见丽江系列文创作品,为总的任务情境,月一滴水经过丽江,为教学素材,设计一个文创作品,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即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加入朗读背景音乐,让朗读的学生沉浸其中。其次:有学习支架,问题支架,评价量表作为支架,如选择场景设计封面,配解释说明环节,教师朗读脚本设计,作为支架,给学生自主设计指引方向,降低难度,情景之家,最后:有促进目标达成的评价,主要表现为过程性评价,有清晰明了的评价量表,有学生互评加分,食品加工,学生教师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学习反思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有特色。1.教学环节新颖,开始以邀请函的形式设计整节课的核心任务“设计文创产品”,基于核心任务,在创设了主情境以后分设了三个辅助活动,绘制地图,设计封面,录制音频,驱动性任务清晰而明确。2.课堂教学展示了“讲学稿”新课堂的模式,教师引领,学生共同体间合作与达成度颇高,彰显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学互助共同学习的默契和协作精神。3.学生们在展示绘制地图,设计封面以及朗读脚本方面,老师给予了科学而合理的支架作依托,学生能够流畅且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点的提升。
教学有亮点。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以设计推出“遇见丽江”系列文创产品为情境,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绘制地图,设计封面,录制音频。这三个活动层层深入,颇具匠心,倒逼孩子们认真学习文本,读文章。尤其是活动二中,将赏析与绘画相结合,将文本与生活(解说词)相结合,注重孩子的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锻炼了孩子的胆量,提升了自信心。此外,活动二活动三都设计了评价量表,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孩子们学有所获且印象深刻。
教学有艺术。《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游记的学习,主要以任务驱动形式开展,创设了情境“邀请函”,然后邀请学生设计文创产品,分别开展了绘制地图,设计封面和录制音频三项活动。在本节课当中,老师你任务驱动开展,学生参与并展示,问题隐含在其中,没有专门提出问题。
第二节课,是由李娜老师执教的《驿路梨花》,由描写“梨花”的古诗引入教学主题,通过自学监测完成字词的识记和理解,篇章内容的概括,写作顺序的梳理。再通过学共体合作探究,抓住“茅草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用“两次误会”和“三次悬念”进一步调读文章,理解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借助“茅草屋里有什么”的问题,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品质。最后,通过“品读梨花”理解主旨。
《驿路梨花》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亮点—:1、学生参与度高,无论是个人展示还是小组展示,都很充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并且注重孩子们课堂中的质疑,及时发问并解疑,真实又高效。小组合作与展示中,人人有事做,尽显其能,很好地锻炼了孩子的能力,极大提升了孩子学习的信心。
2、设计中紧扣“驿路梨花”的“花”字,如开头“预习检测”的花瓣设计,还是板书的花瓣设计,老师的过渡语“花落第7组”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本节课的主题。
3、本节课虽没有出示具体的评价量表,但是整堂课中,生生互评,生组评,师生(组)评,这些都让孩子们明确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改进方向很明确。尤其是本节课结束时,老师在小结中设计了“今天的课堂,我学到了…今天的课堂,老师看到了…”这一设计,我很喜欢,关注到了两个维度,小组合作作用得很成熟,很值得我们学习践行。
《驿路梨花》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本节课主要提了六个主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他们分别与小茅屋有什么故事?
2.“小茅屋的主人是谁?”,3.围绕着"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文中人物先后有两次误会,三次悬念,你能找出来,分析其效果?
4.说说茅屋里有什么?(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理解)
5.文中对梨花的描写,有实写,有虚写,请找出句子分析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有何作用?梨花象征了什么精神?
这六个主问题的设置,指向明确,层层递进,从对内容的整体感知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始先讲小茅屋与各种人物的故事,这是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到小茅屋中有什么,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尤其在有什么之后,提供了问题支架,从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去理解,这样指向非常明确的问题,能够扫出学生的思考障碍,节约课堂时间,并快速切入,思考出有效答案。到最后的问题梨花象征了什么?问题的设置直指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既有优化的设计,又有巧妙的教学方法。1、有结构化的设计,整节课的设计由基础知识检测到梳理人物,故事情节再到复述故事。根据故事内容,再到说有形无形的茅屋,品“梨花精神”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自我之间巧妙关联。
2、有学习支架为学生指明方向,降低学习难度,如梳理文中人物及相关故事情节的表格,文体之家,如谁是茅草屋的主人?引导学生由文本中的人物思考到所所有照顾茅屋的人。语言支架,如在品梨花中,教师出示赏析梨花的示例。3、有系统的语言实践活动,全班58人,有29人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占比达50%,再加上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的学生,整节课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非常充足的,4、有促进目标达成的评价,主要表现为过程性评价,如预习检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互相补充评价,教师对学生及时的评价,课堂检测,课堂小结,评价贯穿始终。
聆听两位老师的课,犹如饮陈年佳酿,意味深长。“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本次听课活动,对每位教师来说都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真正是一次务实求真的活动,各位老师能以此活动为契机,在活动中不断碰撞出教学的火花,凝聚起育人的智慧,共同进步。
编辑:马晓丽
供稿:第一组,第三组